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個人心得:《築巢人》

沈可尚築巢人

築巢人以空鏡頭開場,蜂巢、紙紮的蜂巢,這是主角家中的真實寫照,也是帶入是孤獨而煩躁的情緒。突然間,環境帶入一名男子咒罵,女子大喊陳立夫,立刻在開場進入一場衝突。會令觀眾摸不著頭緒的是,畫面依舊停留在空景,窗戶邊的藥罐似乎暗示是某種特殊的疾病,這會是一場家暴的原因?到了全片中後段,才能理解其中的隱喻功能,這是導演叙述故事情節的重要手段。而畫面來到機場,是幽默風趣的專業導遊,帶團的日子裡,講話語調特別高亢、笑話源源不絕、笑聲綿長不斷等,在外人的面前是優秀的。前面的爭吵聲,會是這名男子所作所為嗎?此時反黑下片名,配樂走向單調而重複的鍵盤單音。


台北街頭,這是第一次觀眾可以靠到兩位主角同時出現:立夫爸踩著腳踏回到家中,街頭的拍攝取景,telephoto 做拍攝,似乎刻意呈現疏遠的角度,觀眾以近乎窺看的視角,來觀察這一對父子的行為。採用Long take,可能會帶有一點點無趣,正是強迫觀眾要好好地、仔細地去感受氣氛。

對照在家裡的場景,攝影機與主角們靠近的不可思議,風格差異極大的拍攝手法,暗示立夫爸一回到家,他就會切換角色。做菜炒菜、立夫在家裡折紙紮的蜂巢時獨處自語。而其中最讓我感到驚訝的一個鏡頭是,全家人在飯廳吃著晚飯,卻如同劇情片一般精心設計,鏡頭緩緩dolly而出,立夫不吃飯而生悶氣,帶入放置在一旁的紙紮蜂巢,最後看到整間屋子的格局,讓人了解這一鏡想表達出的家庭氣氛,是與平常的家庭有相當大的差異。導演可能已經經過長時間的拍攝,才能相當清楚彼此之間的作息,才能做出如此細緻的調度。

有人批評,《築巢人》有關於立夫的病情,提供的資訊量太少,觀眾不了解前因與後果,似乎是相當的片段。但我認為,影像本身的故事性其實相當的足夠,觀眾其實如同立夫手上的那一隻玩具狗,實際上是以非常貼近的角度去深入他們的生活之中。
而關於主訪談,一反傳統紀錄片的做法,讓被攝者面對鏡頭說話,《築巢人》採取了側面拍攝,而且還讓受訪者全身入鏡。導演提出問題後,觀眾會看到立夫爸不自覺一直搓手,說明了他的焦慮,內心的無奈與甘苦也一覽無遺。

來到立夫生日,這卻是開場的衝突所在,原來立夫情緒控制不佳,原本要開心慶生,最後卻演變為
爆粗口,觀眾可能會等待接下來更暴力的場景,還好就嘎然而止。不過在看完片後,我在某一篇報導之中,看到導演提到在拍攝期間的倫理掙扎,原來拍攝期還是有不幸的事情發生,父親被兒子毆打的畫面拍攝了,最後卻沒有採用。沈可尚說:
“被攝者傷心欲絕的痛苦鏡頭、或是自閉症孩子生理性的需求問題,同樣是男性、同樣到了想傳宗接代的年紀與慾望等複雜的面向,若將這些議題提出來討論,肯定會得到某種張力與效果,但我個人的倫理上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在剪接時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抓那條線,那條線就是一直反問自己:「究竟要給觀眾多少訊息」”
如果暴力的場景最後剪輯到了正片裡,也許會有極大的戲劇張力,觀眾可以直接地去體會到疾病對這個家庭所帶來的結果,但導演最後將比較負面的情緒放在最後一場:父子倆一起到陽明山踏青,
鏡頭原先是在立夫爸的側面跟拍,但隨著立夫在路上越離越遠,鏡頭轉而取代立夫,變成主觀地去注視背影。此時 background sound被立夫的吼叫聲取代,接著帶入父親的OS:


沈可尚導演承認,在紀錄片倫理上,《築巢人》有時令他感到難堪,尤其關於片尾的OS,有沒有可能會讓立夫爸傷害?但我認為,片尾雖然短,也很直白。其中最直接的情緒當然是有些晦暗的,但這還是立夫爸真實的心聲相反地觀眾必須自己去體會其中關於生命旅途的困難,而這一份難題不只在於某一些重大難關,而是生活一切的小事都可能促使家庭成員去彼此思考。

400335023  盧威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