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小組報告:《持攝影機的人》

林哲豪603336021
張佳慈603336008

    我們所要報告的是由維多夫所製作的持攝影機的人,本片背景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鏡頭拍攝火車、汽車、油槽等強調動能所帶來的磅礡感,但維多夫不只呈現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繁榮,也強調平民百姓的生活,在繁榮下街友的克難甚至捕捉到蒼蠅停駐在臉頰上,女子一早的梳洗乍看是平凡的畫面,但這
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後鏡頭將女子不斷開闔眼睛的畫面與百葉窗的緊閉又打開,最後運用鏡頭調度焦距,三個畫面融為一體,手法甚是巧妙。女工一早勤奮工作擦窗與路上的車水馬龍,頗有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意味,可能由於是蘇聯時代背景強調群眾必須勞動。
    此片同時也運用不同的鏡頭、角度,如車拍甚至是在鐵路旁挖個洞將攝影機置入,為了拍出火車快速通過的畫面。在剪接上的手法較為純熟,使用融接技術、快轉、倒轉、慢動作亦或將一個畫面分裂成兩個,維多夫開創了紀錄片不一樣的格局。在影片中是相當避諱穿鏡的,但此片卻讓攝影者大方入境,維多夫想要表達的是影片是主觀的如同平常工作者需要搬運器材上天下海,並不是說拍電影就是神聖不可侵犯,他與被拍者式平等甚至是有些相像。在上課時十分贊同老師的一番話,持攝影機的人所要強調的是蘇聯事的共產主義;夜郵則是強調左派的社會主義思想;意志的勝利則是法西斯美學代表作,這些作品想傳達的寓意不同,且無優劣之分,只是當下時代背景影響了自己。
    任何時代下都有所為的情境脈絡,這在探析紀錄片時更顯得重要,但又因為是紀錄真實,許多手法上的運作,會使紀錄片創作者的觀點、立場或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明顯不同於其他人,什麼樣的角度拍攝、什麼樣的剪接都會在影片的背後產生更大的影像觀,而這些都來自本身的人文素養而來。課堂上的紀錄片欣賞,嘗試以縱貫式的歷史來詮釋紀錄片創作的源流發展,從早期無聲到有聲,元素重點加入,蒙太奇的逐步發展,不同時代甚至是不同背景,導演的風格亦影響紀錄片的發展,在課堂上亦提過現今好萊塢的劇情片,手法上也有偽紀錄片等不同風格。
    有些人、有些議題或者有些故事應該要被注意,也值得被紀錄,即使隨著科技、文化甚至是政治經濟的影響而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展出方式,紀錄的本質仍被視為具有特定的意義,而人們也能從這些作品觀察到那些故事,而不只是電影這個部分,在後現代文本概念的基礎下,實境節目、新聞文類等不同的傳播文本,仍可以觀察到許多紀錄手法的展現,真實與虛構、反應或者行塑事實,也許在觀看欣賞不同文本中的技巧、理念時,與創作者一樣,回到人們心中最初的理想與追求,就能讓對話不斷延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