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335011 傳播一 沈芸嫻
《劉必稼》是台灣導演陳耀圻拍攝的台灣紀錄片史上第一部真實電影。片中主角劉必稼是1940年從大陸遷徙到台灣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台灣東部河川地挑石頭,開闢田地。數十年後,另一位台灣女導演胡台麗拍攝了《石頭夢》,她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發現了劉必稼,便紀錄這個由中國大陸退役軍人與他們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
《劉必稼》剛開始,就以字幕的方式呈現述說故事的大綱,讓觀眾可以在欣賞紀錄片之前先了解整部影片的經過。整部紀錄片以人為主線敘事,點出當時退役移居台灣的軍人由於沒有特殊專長,只能接受政府的安排興建水壩開墾土地做苦工。
在紀錄片《劉必稼》中穿插著劉必稼的資料畫面,以小人物的視角紀錄台灣當時的生活,透過許多特寫鏡頭述說當時他的日常生活。像是每天早上5點20分起床,6點開始工作,到十點吃飯,休息到下午一點繼續,紀錄他吃了什麼,工人如何工作挑擔子……。
雖然劉必稼從未說過他的悲傷和無奈,反而說他很榮幸可以為國家效力,但紀錄片中也表現出了因為時代的動亂而使劉必稼成為悲劇人物,讓他毫無選擇的失了根,只能向現實屈服,描述像他一樣的小人物在一的慌亂時代的無助與無能為力。
同樣一個劉必稼,陳耀圻表現出一種孤獨的感覺,他要談的是歷史的問題,那個時代的歷史是動亂的;而胡台麗是要從劉必稼與村子中的一群老兵來反映族群融合,以及其中定居的歷史。對於同一個對象,當紀錄者不同,紀錄者的主題不同,就有了如此不同的再現。甚至是同一位紀錄者,在不同的時期、主題的影響下,也有如此不同的表達方式。
參考資料:http://milv.blog.163.com/blog/static/204563093201141974906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