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所二 602546006 鄭皓云
《延/赤子》的拍攝年代攝於台灣的1960年代,在政治上,中華民國政府反共面臨失敗,但所投入的經濟計劃已開始蓬勃發展,在教育上也迎來了持續至今的九年義務教育,因此,雖然政治環境失利,但在台灣經濟及教育上已開始有持續完善的基礎建設及制度,所以此階段的台灣可以說是迎來蓬勃的經濟發展,及相對良好的民生狀況了。
從紀錄片當中當然也可見當時的社會縮影,在《延/赤子》前段中主要是拍攝導演妻子懷孕時的家常片段,從洗衣、澆花、和父母吃飯、走路、搭車、工作所經歷日常的一天作為拍攝主題,從導演的紀錄其實帶出了當代台灣的社會,普遍人民有閒情去養植花草、家人安坐著一同吃飯、搭車的橋段顯現出公共設施的普及、女性也有和男性相同的工作權,這些鏡頭都一再地帶出了當代台灣祥和富足的社會氣氛。
而在此紀錄片的拍攝上則較類似於直接電影,導演不介入影片拍攝,也並沒有任何訪談橋段在裏頭,其中,更顯客觀真實的地方在於,導演在鏡頭上採取長時間鏡頭的拍攝,相較於剪接較多的拍攝手法,長時間鏡頭更顯得真實且並無太多加工,但雖然多屬於長時間鏡頭,可是還是有些許橋段看出有剪接的連續動作鏡頭,例如:妻子回家躺在床上那段,先是從背後拍妻子進房的鏡頭,再來鏡頭就切換到妻子躺下的鏡頭,另外還有一段較為明顯的剪接鏡頭在後段的赤子部分,鏡頭在導演的小孩眼睛的轉動,後來鏡頭便跳到小孩可能看出去的視角,這段的確成為了整段影片最為突兀的橋段,但也可見導演意圖用孩子眼光所欲表達的觀點。
最後,在旁白配樂上,由於影片音軌受損,整部紀錄片是以無聲方式進行,但在此部紀錄片當中並不妨礙觀影,反而因為旁白配樂上的空白,讓此部紀錄片不會因配樂的搧動而影響觀影情緒,在一片無聲當中,便能察覺影片所欲帶來的祥和氣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