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評論
行銷所二 603546008蔡琬琤
本片以1999年轟動全美的校園血腥屠殺案為背景,來一層層深入探討、剖析美國的槍枝管制問題。
導演在該紀錄片親自「演出」,從訪問一般民眾和曾受因槍枝受傷害的關係利害人、與科倫拜校園事件的受害者憤而不懈地,要求K-Mart正視販售槍枝導致校園流血慘劇的抗議運動、後半段劇情用自己家鄉發生的駭人事件「一個六歲小男孩開槍殺了同班同學」為例等等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導演個人主觀成分比例很重,但或許因為導演很直接地傳達給觀眾他的個人態度,並不會讓人排斥導演的主觀想法,加上整部影片的結構鋪陳、受訪者的背景來源多元、與世界各國的槍枝問題比較……反而替該影片陳述的「事實」增加了可信度,並且在影片當中用了大量的對比,拋出大量問題引發觀眾思考,比如:各個國家每年死於槍口下的人口數與美國的統計數據比較、美國人對社會安全的負面觀感與加拿大人對自己國家安全的正面態度作比較、影片前段呈現多數美國人堅持持有槍枝是為了保護自己,後段呈現是無辜受害人的遭遇、政客和槍枝製造商的自利映襯受害家屬的傷痛與無助……此外,導演在該紀錄片裡穿插許多老電影的片段、動畫、脫口秀、音樂錄影帶,就連旁白講述嚴肅歷史和統計記錄時的背景音樂都偏為輕快,再加上導演個人善辯的口才能力相當生動,替整部片多了幾分戲劇張力和娛樂性,而不會使人對主題感到無聊沉悶,才不只是單純在看「紀錄片」;直至畫面接到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和六歲女孩受害案件的時候,用受害者的求救電話、當地主播播報新聞、收音機的call out連線的語音記錄,與當時槍擊現場的監視器畫面和事後發展狀況串聯一起,才將一切幽默瞬間凝結,徹底震撼觀眾的感官和心情,頓時令人感到沈重和痛心。若與其他部紀錄片形式比較起的話,《科倫拜校園事件》與《夏日紀事》有著同樣透過大量人員受訪的紀錄片內容,但是卻又不是僅僅透過受訪者或受害人被動地參與該片流露「真實」,很明顯地因為導演不只是訪問者和旁白的角色,還主動地添加許多個人意見和幽默性格。
本片真正著墨在科倫拜校園新聞不是很多,更多是直接或間接地揭露美國社會的毛病。美國在全球總號稱最民主、最自由、文化大熔爐的國家,由影片中可以知道即便是世界強國,事實上其本身存在著許多連其他國家都不勝唏噓的問題–種族歧視、宗教歧視、政府政策、政客爭權、青少年的教育、恐懼文化、貧富等……一樁槍枝導致的校園流血案,延伸出好多值得探討而且應該要矯正的社會狀況,每每觀眾還未消化完該問題,導演又送出一份新問題給觀眾;每每看似導演已經要為該問題做出結論之時,卻又推翻了原本的猜測。其中很令人詫異地,在科倫拜校園流血案後,許多美國人檢討的不是槍枝管制問題,而是將標靶指向會養成青少年暴力傾向的娛樂媒體,特別是具奇異造型、獨特的演唱風格為特色的搖滾歌手Marilyn Manson,在導演訪問內容裡Marilyn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與無奈,突顯出美國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爐完全是bullshit,致使許多國家問題的產生,往往來自國家管理者們的施政與利益,才又導致在下位者的衝突與受苦。
《科倫拜校園事件》後座力之強,讓人看完後會不斷反思各種社會問題,導演確實在本紀錄片放了許多美國社會的問題弊病,同時諷刺美國歷史、揶揄美國政治人物及槍枝協會主席,揭露美國的功利主義與霸權,但影片裡頭亦呈現導演對美國仍抱有希望與樂觀,像是K-Mart認同不再販售彈藥的商業政策,以及受害者家屬的抗議運動,藉此期望能有更多的人正視美國槍枝政策的嚴重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