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碩二 賴婉毓 603546007
1986年台灣政治解嚴,各種社會運動如百花齊放。 台北街頭有好一陣子天天有示威遊行。《人民的聲音》是台灣紀錄片,非主流電影,關注著台灣環境,隨著工業成長受到嚴重的污染。本片紀錄了在90年代的時空下,人民如何找到方式,勇敢吐露自己的心聲。90年代的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政治解嚴,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同時隨
著工業的急遽發展,環境受工業污染累積的情況也日益嚴重。《人民的聲音》紀錄四個反公害與環保運動事件,包括:花蓮漁民對抗中華紙漿廠、後勁居民反中油五輕廠、台南將軍溪漁民對抗養豬場、以及全民反核四運動,以四個不同事件,來了解反公害民眾的觀點。
本片中完全沒有旁白的介紹,因為李道明認為在那個年代,中立(假客觀之名)的報導在主流媒體上已經夠多了,不太擔心純粹的人物受訪無法客觀呈現中立意見,他擔心的則是那些弱勢到底有沒有發言的空間?這就是拍此片的目的。他說:「我不是要拍中立的紀錄片,而是要跟人民發聲的管道。紀錄片分作『經驗性傳播』與『知識性傳播』兩種類型,如果說Discovery那樣的影片是知識性濃厚,那我想要的就是一種經驗性傳達,透過受訪者的對話,直接比表達人民的訴求,還有那些官員的壞心,這部片裡幾乎官員的答覆都是公式化的。」
在《人民的聲音》裡,我感慨於許多當時官員們的說辭,和現在新聞媒體上出現的記者會對照,僅僅只是換了一張臉孔的念稿子機器,如出一轍的播報:「這些開發建設(土地徵收),都是經過當地居民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意,我們必須尊重這些人的意見。」;而工廠主管在面臨環保稽查時的說詞也千篇一律是:「我們排放的廢棄原料,絕對是符合國家最新、最嚴格的環保標準……」但是在工廠外汩汩流洩的廢水卻是五顏六色,惡臭撲鼻,甚至有人來此地視察還不堪刺激性氣味而昏厥。
片中在中華紙漿廠一案有提到後續廠方提供漁業基金的補償事宜,但其他案件皆未明顯說明後續政府是否有對人民予以適當賠償,是因為導演李道明不希望「賠償金」的問題模糊了焦點,事實上,這也是環保團體舉辦活動的罩門,人們很容易貼上標籤:「反正你們抗議就是要錢嘛!」。那是不是國家只要用錢,就可以擺平環境的問題,這裡的生態就不會受到影響?人民的身體就能健康?這是好幾世人的問題。所以很多群眾其實打一開始就說,我們要的不是錢,今天如果有必要賠償,那是天經地義的,更重要的是解決失衡的生態污染。
將軍溪河口與上游畜產業的紛爭,導演對於上游養豬戶的鏡頭關注與拍攝一般官員的操作方式不同,因為他認為這兩邊都是討生活的人民,今天養豬戶決定養殖場開設在地方政府所劃分給他的地方,這些產業土地規劃應當是政府的責任,而非業者本身,人民也是依法行事,在最初政府就應該謹慎思考利害關係。
紀錄片尾聲時,播放的是當年貢寮反核大遊行經過羅斯福路台電大樓前的影片,台北市道路中央還未劃分公車專用道,現場人們扶老攜幼,頭上皆綁著黃色反核布條。在片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當時的在野黨是如何與民間團體合作,結合環境議題與政治訴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歌手朱約信在夜色降臨時,坐在臨時搭建的舞台邊緣,唱著用簡單和弦編寫的歌曲,台上唱一句,台下就應和一聲,歌聲繚繞腦海彷彿置身其中,心中猶然感動,深深感覺到當時反核團體用著堅定的音量不斷唱下去。本片在台灣社會運動史以及紀錄片發展史上均具有不可磨滅之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