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紀錄片歷史與美學》期末個人報告:蘭嶼觀點

                                  蘭嶼觀點                               
                                                                          傳播四周厚伶
這部片主要分為三個主軸,「與觀光客間的衝突」、「醫療文化衝突與資源匱乏」、以及「核廢料處理爭議」,處處都充滿衝突,每一幕幾乎都訴說著蘭嶼傳統與台灣之間的差異。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醫療文化上的衝突,由於雅美族人篤信神鬼信仰,認為生病是因為有鬼在他們身體裡,也因此常有延誤就醫的狀況,而醫生則是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勸誡,然而大多時候還是沒辦法說服他們,雖然衝突點較不嚴重,不過也看得出來是有糾葛的。不過,我認為最嚴重的一次抗爭,在核廢料的處理上,他們有年輕人從台灣回來,意識家園的重要,因此號召族人一起遊行抗爭。不過和《我的強納威》比起來,核廢料處理衝突的程度並沒有如此激烈,反倒是看到部分鬥爭時,蘭嶼常處於劣勢,看的出來他們長期受到無形的打壓,不過這也讓觀眾十分心疼,因為他們就算有能力反抗,卻也沒人理會,這是讓觀眾更震撼的!

導演也善用影像來說故事,這整部片其實都是充滿恐懼、陰暗的感覺,訴說著雅美族人對未來的恐懼,他們害怕鬼魂、害怕沒有飯吃、害怕核廢料汙染環境、害怕下一代忘了家園......等等,所以在畫面的處理上,都使用較灰暗的色調。同時在他述說雅美族人的過去時,拍攝黃昏的海岸,隱射出他們內心的不安以及焦慮。

上課有提到攝影的一方是強勢的,而被拍的人往往處於落勢,在這部片顯得十分清楚。在影片中從台灣來的遊客認為雅美族人穿丁字褲很有趣,便拍照回去和朋友分享,但看在他們當地原住民的眼裡,感覺很像把他們當成動物在拍照,引起心中不滿。

導演在此片比較像是安靜的採訪者,旁白不多也較少介入當事人,雖然有部分的訪談問題,但除了前半部導演有出現(例如:最一開始與村人討論紀錄片的事宜、前半段訪問村人時)外,其他都是將訪談的問題剪掉,讓整部片看似導演安靜地看著他們的生活以及經歷的事情。這手法很像「月亮的小孩」,導演當個安靜的旁觀者,從旁觀者的角度,訴說著他們的故事!這部片「蘭嶼觀點」我認為它介於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有時候導演會介入訪問一些問題,但大多時候,只在旁邊靜靜觀察與拍攝,不會干擾到受訪者。


最後讓我好奇的是,胡台麗導演如何說服這些雅美族人來錄製這段影片?雖然導演已經過這是為了人類學研究而來的,不過他們如何信任這導演?從前面的片段中,看到有小孩子對著鏡頭,生氣地說:「不要照人阿!」看得出來對胡台麗攝影團隊,還是有敵意!如何化解敵意,拍攝出這部電影?都是我所好奇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