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期中小論文:《公娼啟示錄》、《生於妓院》

603336007  侯凱文

「公娼啟示錄」摘要:1997年台北市政府閃電廢除已經執行40年得「台北市管理娼妓辦法」,128名登記合法公娼者頓時失去經濟來源與法律保障,雖然政府給予每人緊急生活補助金,一個月7750元,但對於這些公娼者其實並不在乎這些金錢,他們反而希望政府將這些補助預算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
些公娼者幾乎都是家庭經濟重心,雖然政府承諾輔導就業,但對於這些低教育的公娼者其實很難符合標準,因此在這一場公娼戰爭當中,這些面臨廢娼的工作者,走上街頭向政府與民間各社會團體進行遊說,希望能集合社會各方力量捍衛公娼者工作權益。影片中也訪談幾位公娼工作者,描述他們生活過程與廢除公娼對他們影響,雖然20013月公娼正式走入歷史,但對於這一群長期備受汙民化的工作者,這一場戰爭卻展現出他們最堅韌的生命力。

「生於妓院」摘要:一位紐約記者原本打算到印度加爾各答紅燈區拍攝一些關於性工作者的東西,但在過程中漸漸了解這些工作者的工作,也認識了他們的小孩,而這些孩子因為對於紅燈區以外的世界很陌生,此時又來了一位記者,便對她得攝影器材非常的有興趣,後來這位記者也帶了許多相機讓這些孩童學習,並且長時間教導他們如何拍攝,導演也藉著這些小孩所拍攝的照片讓觀眾了解他們的生活,藉由小孩的眼睛明白這些小孩對於紅燈區是怎樣的看法,這些照片也讓觀眾明白他們對於外在世界的嚮往與期待。之後在導演努力之下,運用這些孩子的照片替他們自己募款,並且希望藉以帶領這些孩子脫離紅燈區環境之下,可以正常就學而不要淪為不良少年或重操母親舊業。

觀點面:

兩部戲雖然都有提到性工作者的層面,但呈現的觀點卻不進相同,在「公娼啟示錄」當中,主要觀點是呈現在廢娼之後,原本這些公娼工作者的生活該何去何從,以及他們為了捍衛自身工作權的過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娼啟示錄」當中,描述他們心路歷程與工作心酸這方面,大多運用訪談所呈現,藉由受訪者談話讓觀眾自己去描繪那樣的工作場景與悲痛層面。但在「生於妓院」這部當中,受訪者主要以圍繞在八位小孩,較少訪談到大人,當導演想了解這裡工作環境與這些小孩對於性工作者態度則會運用圖片來呈現,這是相當大的差別,運用這八位小孩他們手上的相機拍攝出的照片,拼貼出小孩對於性行業的認知與了解,這樣的手法更接近於內心也更具震撼力。
兩部當中較相同觀點的是,都是想藉由影片讓更多人關注到,這項行業雖然長期被汙名化,但這些工作者亦或是長期生活在這樣生活環境下得小孩,他們對於人生一直是抱有期待的,或許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是為人所詬病,但他們對於未來一直都是抱有憧憬。
另外在「生於妓院」這部片當中,不僅對性工作產業有描述,對於文化背景其實也著墨不少,許多畫面會呈現一種髒亂、落後、吸毒等等,另外在小孩方面也捕捉這些小孩對於新科技的好奇感與對於紅燈區以外世界的新奇,試圖藉這些片段指引觀眾他們是生處在文化背景與物質程度較為低劣的環境與國度。

鏡頭與剪接:

這兩部片在鏡頭與剪接方面有很大差別,最大差異在於導演是否進入到影片當中,在「公娼啟示錄」當中,導演有時會問受訪者問題,呈現真實電影得樣貌。但「生於妓院」這樣的問題出現的方式卻是不同,這也有別於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而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樣貌,例如:導演其實拍攝這影片最終目的是想帶領這幾位小孩離開紅燈區,帶領這些小孩走向正確的軌道上,因而在導演尋求管道帶領這些小孩離開時,導演成為紀錄片當中一位角色,這樣的拍攝手法有別於以往所看過的紀錄片。
在鏡頭方面,「公娼啟示錄」當中比較著重在於受訪者廢娼後生活、受訪者捍衛權益過程、鏡頭多著重在受訪這當中,但在生於妓院這片當中,小孩當然是重點,但更多鏡頭是小孩所拍攝的照片,但想當然爾這些照片其實是整部片的重點,所以毫無疑問這樣拍攝手法是很合理,但在本片當中其實還有很多空景,與那些等待客人的工作者,另外還有許多關於小孩的一舉一動,有些看似毫無意義,但彷彿又有導演的觀點存在裏頭,反觀「公娼啟示錄」對於空景拍攝較少,著重在於議題的深入性與工作者的訪談,這是在鏡頭層面較大的差異。
剪接方面較大不同是步調問題,「公娼啟示錄」的剪接比較明確而且乾淨俐落,「生於妓院」的剪接手法則是較為冗長,主要是步伐的呈現有所不同。

訪談:

「公娼啟示錄」的訪談比較接近於紀錄片式的訪談,導演問題意識比較明確,而且也能切應的主題,反觀「生於妓院」這部的訪談是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手法呈現較為不同,而且較看不出是訪談,而比較像是真情流露。至於訪談的問題意識,其實都著重在他們的生活與心路歷程,比較不同的是「公娼啟示錄」的架構更著重在廢娼過程中,他們如何捍衛自我權益這方面有更多描述而不只單單描述這些公娼生活與心境。

反思:

選這兩部片作為比較,有一很重要原因是,這樣的主題一直被蒙上一層面紗,這樣的職業內容一直被汙名化,但藉由這兩部性質相同但內容卻不同的兩部片,可以看出要拍攝一部紀錄片,切入角度可以很多元,「公娼啟示錄」從性工作者他們捍衛自我權益帶到公娼他們的血與淚,但「生於妓院」是從小孩眼中的世界,經由他們所拍攝的照片讓觀眾了解這樣的環境與他們生長背景,再藉此帶到導演帶他們脫離紅燈區環境。其實從公娼啟示錄可以了解到,當這些長期遭受社會異樣眼光的性工作者,他們皆想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迫於家境、小孩、經濟壓力之下才接受這樣的工作,換個角度思考他們也是透過勞力賺取金錢,為何社會就要對他們抱以汙名的態度,反觀生於妓院當中這些小孩,他們並非性工作者,但是他們從出生那一刻注定的命運,卻也讓他們遭遇這些無情的嘲笑,行行出狀元,並不能以職業就評斷一個人的價值,更不能因為家長從事的行業,就讓孩童葬身在世人無情的眼光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