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心靈與意志》基進的紀錄片─反戰

張遠升
許淳瑜

  19701980年代,歐美紀錄片開始探討個人問題以及致力於社會公義,開創了所謂的基進(激進)的紀錄片,在當時美國擁有許多變革,除了反戰,還有黑人民權、性別平權、婦女運動等等的社會運動,對於文化來說是一場巨變。

  而這次教授所播放的影片是《心靈與意志》是由美國導演彼得‧戴維斯(Peter Davis)1974年拍攝的。影片在播映上遇到了阻礙,因為當時話題敏感且具有爭議性,花了些功夫才讓影片順利播放,且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本紀錄片闡述了美國發動越戰的原因、戰爭的殘酷以及美國公民從原本支持戰爭轉變為反戰的態度。導演使用人物訪談與戰爭場景的鏡頭來對比,我大概提出幾個點來闡述。
一、 戰爭鏡頭
  影片中有許多戰爭鏡頭,導演利用不同角度來拍攝戰爭情況,配合人物訪談的鏡頭,例如美軍飛機空中轟炸時,鏡頭從上俯視地面,看著飛彈落到地面,爆炸的火雲對於飛行員而言猶如小小的蕈菇,他們根本無關痛癢,甚至在訪談時,他們興奮的神情,實在令人憤怒;然而,轟炸過後,鏡頭回到地面,拍攝那小小蕈菇的結果,其實是大大的殘害,越南人悽慘的叫聲,飛行員又何曾聽見?這樣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悲痛與心酸。就如同劇中一位訪談對象所說:「戰爭就是煉獄。」
  二、宣傳手法
  內容揭露了美國政府利用宣傳的方式鼓勵人民從軍,片中穿插了些美國宣傳國威的影片,或者是訴說越戰是擊殺越共,讓越南人重獲自由。可是這卻讓許多健全的壯年人受到戰爭的傷害,完好的人去了戰場,回來的不是殘缺必須裝義肢的人,就是冰冷的徽章。然而美國政府卻持續灌輸人民愛國的思想,說服家庭中的母親送自己的親人上戰場,為的是自由、榮耀。但真正的勝利是取決於身處在越南的人,他們的感觸、心靈與意志是如何想,就如同導演所說(“So we must be ready to fight in Vietnam,but the ultimate victory will depend upon the hearts and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who actually live out there” Davis, 1974)
  三、越戰的支持與反對
  政府這種欺騙的行為,遭受美國民眾強烈的指責,許多反戰人士從原本暗中行動開始帶領相同意念的人走向街頭;然而,仍有許多民眾不知事實,認為這些反戰人士對國家並不忠誠。片中導演訪談了不同立場的美國公民,藉由他們相對的言論來突顯越戰的爭議性,例如:訪談參與越戰的兩位美國空軍飛行員,一位享受戰爭的緊張與危險的氣氛;另一位卻自感不安、良心受到譴責。在片尾,美國思想對立的民眾互相叫罵,更加表現出衝突性。
  四、種族主義
  除此之外,種族歧視也是導演關注的焦點。美國陸軍參謀長William Westmoreland在影片的言論:「東方人不同西方人對於生命賦予高度的價值;在東方,生命是不值錢的。」這句話具有高度的種族歧視,這始終是歐美世界一直存在的觀念。黑人、拉丁人與黃種人,在美國是受到嚴重的歧視,更不用說在戰爭當中的人,越南人民完全不被視為人類,影片中美國士兵對戰俘惡劣的舉動,實在令人憤慨。美國藉由非人道主義思想,來為越戰殺害無數生命作辯護,政府始終在逃避責任,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導演想利用這部片來喚醒那些美國民眾的意識,讓我們知道戰爭的殘酷、種族歧視的問題以及美國政府的惡行。看完這部片後,我認為美國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是世界的和平自由守護者,可來看看現在的世界局勢,中東問題不就是在重新上演越戰的戲碼嗎?從這角度想,感覺美國根本沒有學到教訓,反覆地重演錯誤。因此在看完這部片的同時,我們要深慮美國過於介入中東問題以及現在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是否也只是美國片面且具有種族歧視的觀點。這就是基進(激進)紀錄片所要探討的。


參考資料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李道明著, 三民書局, 84
資料來源網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686-799854.html
(New Waves in Documentary—1960s/70s/80s) By Felami Burgess

(Hearts and Minds: Analysis of war propaganda and dehumanization) By Charles Tallent,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Trinity Univers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