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期末小論文:《十二夜》、《逐鹿蹤源》

行銷管理所二年級
602546012 莊純靜
一、主題:
首先談到是「十二夜」,此片紀錄進入收容所內的犬隻後,短短十二天的生命歷程,由動物觀點看待這十二天的生活,在這過程中,少部分者能夠順利被領養,幸福的結局對他們來說似乎像等待奇蹟一般困難,對多數來說,這十二天就是他們在這世界的最後日子,而拍攝團隊記錄了收容所內450隻狗所經歷的事件,最後有56隻被領養,其他已經不在這世上了,這些畫面也是世人與他們的最後一面。「逐鹿蹤源」則是
由一個在高山出現的台灣水鹿頭骨引起了導演的興趣,接著他從台灣水鹿的行蹤開始追尋,起初訪問了台灣水鹿棲地附近的人們,接著深入呈現台灣水鹿的生活習性與身體特徵,替觀眾講述了完整的資訊,最後談到台灣水鹿與人類的相處。由主題來看,兩部片都是與動物相關,不過十二夜是在人類的場域中探討動物生存權利,所以人類所訂定的法規是全片的架構,呈現的是流浪狗的無力與被決定的命運,而逐鹿則是在自然的場所中,觀察生命,相同的是動物的生命歷程,不同的是動物與生活場所或者規範間的關係以及導演在片中的角色。
二、觀點:
   十二夜以主觀的角度來解釋流浪狗被捕捉進收容所後,會經歷的各種不健全的設施與不人道的規定,更多是的流浪狗他們的心情、擔心與害怕,整體指出台灣收容所的環境髒亂不堪,讓健康的狗在進入收容所後也會感染傳染病而降低了被領養機率,甚至因此而死亡;並表現出台灣生命教育的低落,由政府機關所運作的收容所在處理流浪狗上看不出對於人道的考慮,讓諸多流浪狗在第一天被抓入後,因擔心害怕而反抗,而身體也造成許多傷口,影片後半部,導演也拍攝了收容所的人員工作內容,由於會度過的﷽﷽﷽﷽﷽﷽﷽﷽﷽是被飼主棄養到收容我程,而在過程中澤       獸醫人數不足等問題,我透過鏡頭看到的是一名獸醫的無奈,在那樣的工作環境,他所做的大多不是救援流浪狗,而是安樂死流浪夠,這些種種面向也凸顯出不夠成熟的法規親手葬送了無數條珍貴的生命,導演抱持批判政府的態度,一步一步地揭露出在台灣,流浪狗生命是如何被衡量、是如何被對待。
而逐鹿的導演也是自身進入場域,也就是大自然中,不過不是代替動物發言,而是觀察台灣水鹿,並以實際的水鹿行為來解釋各行為背後的意義,讓觀眾看到難得一見的台灣水鹿風采,其中,更進一步提出台灣三大鹿種,藉此看出梅花鹿與山羌的生存狀況,也帶出台灣水鹿真正需要擔憂的考慮點是氣候的侵襲,由此可以看出導演對於這族群的長期關心與充分了解,在最後導演提出人與台灣水鹿的相處應該是和平共處並不過度介入的觀點,提供了觀眾在面對台灣稀有動物的應有態度。
三、結構:
十二夜也就是指流浪狗在街頭被捕抓或是被飼主棄養到收容所後,會度過的十二個晚上,導演在結構上以每一天的日程作為切割,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題。首先對幾隻由收容所被領養的狗開始做介紹,再回頭去看他們死裡逃生的過程,而在過程中則可以看到更多流浪狗的介紹加入,每隻都有不同的名字、個性,觀眾知道了他們的基本資料後,導演接著以各籠內流浪狗的關係或剩餘天數來引導觀眾,有些狗因為在同一空間而爭奪地盤,造成更大傷害!有些相依為命,在一隻先過世了後,另一隻不斷哭泣且低鳴;最後則是回到那些有被領養的狗現在的生活,讓中間經歷過的一切那麼真實卻又那麼遙遠。
另一部,逐鹿蹤源也是以時間順序推進,並且分成好幾個章節,一開始的「發現」到中段的「尋蹤」等,都是跟著台灣水鹿的腳步在看,從其身體構造開始講解,特別的是導演起初有入鏡擔任說明的工作,但後續的水鹿覓食與作息在畫面呈現上都是以台灣水鹿為主角,此片以各個章節方式類似於教育類的影片,帶點條列式、功能別的區別方式在內。或許因為兩片的目的不同,十二夜讓觀眾看到流浪狗某段的生命歷程,並帶著悲傷的色彩在內;逐鹿蹤源則是由更廣的層次介紹台灣水鹿此物種的整體生命歷程,因此也較看不出個體在生活上的差別,所以帶給觀眾較少情感的涉入,較多知識上的獲取。
四、攝影:
十二夜的攝影或許是為了不要打擾流浪狗在收容所的真實狀況,所以多為透過籠子拍攝,也有許多在走道中使用推軌拍攝的狀況,就像觀眾本身穿梭在各個籠子中進行觀察;其中,在拍攝狗狗間的相處狀況,鏡頭多為較遠,所以在同一畫面可以看到狗狗在籠子中的相對位置及互動,若是在拍攝狗狗的視線及表情,常是畫面貼近且僅聚焦在一隻狗臉上,讓觀眾可以猜測狗狗正在觀看的與他當下的心情。
逐鹿蹤源在導演自身入鏡的地方是以導演與民眾一邊走一邊訪問的方式進行,最後停在一個能夠看到大片山林為背景的地方,就好像戲劇中的走位一般;在山林的拍攝上,則多使用平移的拍攝,從近漸漸拉到遠,而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攝影團隊也嘗試在夜晚拍攝台灣水鹿,因為台灣水鹿在夜晚更願意親近人類,所以此處的鏡頭都能十分貼近水鹿,讓觀眾看到很震撼的畫面。但也是因為兩種動物的不同,所以逐鹿蹤源的畫面比較多,是感覺到匆匆一瞥的感受,拍攝上的構圖也較無法那麼講究。
五、剪接:
    因為收容所籠子設置的關係,畫面多在不同籠子間交錯,有時畫面拍到某隻狗凝視著一處,畫面會接著呈現出該處的情況為何,節奏上頗為緊湊的,也感受得到事前所規劃好的想法!導演的美學風格也會適時地流露,在拍攝狗狗幸福地生活在各自領養人的身旁,畫面會看出狗狗的笑容、溫暖的光線與輕快的腳步,而在收容所時,會以跳接的方式讓畫面與內容緊湊。
接著談到逐鹿蹤源,在前半段有許多遠景與近景的交錯呈現,遠的是看台灣水鹿所生長的廣大山林,藉此手法才能感受到現場的壯闊,近的則是讓觀眾看清楚本片的主角-台灣水鹿,尤其在後半段有一幕是畫面配合著旁白拍台灣水鹿各部分看他的反芻行為,甚至在這一幕播放完後,接著以慢動作倒轉讓觀眾能夠觀察得更為仔細。 
六、音樂與旁白:
    十二夜在片中如果遇到需要說明時多是使用字卡說明,其餘則留給畫面去呈現,這樣子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有更多體會與反思的時間,在某一瞬間也似乎能夠體會到狗狗的「對白」;音樂方面則是搭配不同的天數而給予不一樣節奏的音樂,時而輕快時而感傷,我認為這樣的挑選是加分的,因為當觀眾眼睛看著狗狗的生活或動作,耳朵在不知不覺地也聽著符合當時情境的音樂,更能夠投入!
逐鹿蹤源則是有大量的導演旁白,這部分也非常像教育類的影片,有知識傳遞的功能,音樂部分僅有極少部分,並且是使用輕音樂、鼓聲搭配情境,也有現場直接收音,讓觀眾聽到台灣水鹿吃草的聲音等,因此更能投入大自然的場所。
七、結語:

    在看完兩部片後,我察覺到當影片目標不同時,使用的手法也必須大大不同,才能夠達到相對應的效果,影片中每個場景都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瞬間,如何捕捉下那一幕除了能力之外,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運氣!總而言之,在議題的角度設定後,後續的畫面、結構等才是成就整部片的一大功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