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期末小論文:《私角落》、《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603336007  侯凱文

題材選擇:選定《私角落》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想比較從Nichols的六種紀錄片類型當中的表現模式類型(The performative mode),探討這兩部片在同種類型之下,拍攝上差異性。
故事主題:《私角落》主要描述同性戀之間的性與愛,以及他們長期壓抑在社會異樣眼光下的感觸,拍攝場景在一家名為corner’s的同性戀酒吧當中,導演運用法文旁白創造出第一人稱有種疏離感的敘述模式,但拍攝卻是私密與個人,創造出一種衝突感,彷彿是同性戀者在社會與個人之間情感拉扯。在這家酒吧當中,所創造出一種世外桃源氛圍、一種夢境,但這種夢終究會有醒的一天。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許多知識份子被當權者認為有叛國嫌疑,而被捕或槍決。許金玉女士便是當時被捕入獄的其中一人,整部影片在描述他出獄後對歷史回憶與生命當中的體悟,當許金玉女士出獄後還是不斷為國家正義發聲而且還走上街頭為權益請願,這在她後半人生當中無形替生命畫下更美的顏色。
觀點:兩部片觀點固然不同,《私角落》觀點主要認為同志持續是在社會上遭受異樣眼光的一群人,同志與他人唯一不同僅在喜歡的對象是同性別,其他生理構造上並無差異,一樣都是喜歡人為什麼對象不同就要遭受偏差對待,在《私》當中同性戀者與導演都認為他們存在於corner’s這家酒吧當中或許就像身處在一場夢境中,只是這場夢比較真實,這場夢裡不會有異樣眼光對待,但走出酒吧的門,夢就該結束也需要轉換為大眾所能認同的角色。「出了酒吧這個門後,我就變成另外一個自己。」《私》的觀點更把這家店形容為一艘破舊的船,船上的人依舊開心唱歌跳舞,但船則是開向一個未知處,當醒來時才發現其他人都離開,依然獨自一人,我想導演想傳達的想法是同性戀者的議題是一個很難有解答的問題,而這些同性戀者總是得獨自面對這些考驗。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觀點主要在帶領著觀眾去了解這件歷史故事,藉由許金玉女士自我旁白讓觀眾對於這件歷史回憶有更深體悟,影片當中對於這件歷史造成的悲劇比較少描述,反而是讓我們了解許金玉女士如果從逆境中生活,用她個人記憶讓觀眾參與這場歷史,因而使觀眾投入當中而產生共鳴。
若要探討觀點相同處,則是從Nichols的表現模式下可看出兩部影片都是從個人獨特經驗經歷,來再現他們所理解世界。《私》的導演本身也是一位同性戀者,因此從她的影片更能看出她們內心的掙扎。《春》的導演則是運用鏡頭,讓觀眾從許金玉女士的回憶當中理解這段歷史。
結構: 《私》的結構是從一家即將關閉的同志酒吧帶入同性戀議題,再從同志議題拉到同志性愛,接著談論到同志婚姻,最後則是拉回到同志者的夢,而這個夢則是這家酒吧帶給他們的歡樂與逃避,故事最後是這間酒吧結束營業,夢醒了破船開向未知的一方,中間不斷穿插著同志面臨的難題,例如歧視、家庭選擇與社會壓力等等。
《春》的結構是從許金玉女士回憶歷史往事串起整部片為主軸,中間則是她到許多過去的地點,藉由地點述說她時情況,有些則用舞台劇來展現讓歷史描述不會過於枯燥,後半段則是提到許女士較為個人一面,描述她與老公相識過程還有她對生命當中從不抱怨後悔,主要從歷史為開端最後用個人做結束,由鉅觀走向微觀。
攝影: 《私》的攝影較多風景、縮時街景,主要較為強調一種意境感,導演很難用傳統客觀論述內心時而澎湃時而細膩情感的一面,因此藉由詩意情境和一些實驗的技巧來豐富語言,用這樣的拍攝手法提供一個很主觀和很個人情感的方式,讓觀眾走入這豐富的世界,(李道明)。《私》的拍攝有許多失焦畫面,或許是想呈現一種同性戀者情感模糊的一面與社會對他們蓋上一層陰影的感覺,另外當導演在描述同志在做愛過程中,畫面會特別帶到兩人的性器官,主要是想告訴觀眾同性戀者享有的性愛是平等的,他們的生理需求也是跟一般人相同,並無差異。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當同性戀者探討到婚姻問題時,導演搬兩個假的新娘,手牽手坐在火車月台,而且都是拍背面還會望著遠方,或許導演想呈現是,同志的婚姻終究是個未知數。另外整部片的最後,是一個人獨自坐在酒吧當中抽著菸,導演有點想表達,這場夢醒來終究是獨自一人,一種孤獨無奈感。
《春》的攝影有比較多人物方面,因為主要從許金玉女士出發,但《春》的攝影較多以遠景為主,呈現一種大的歷史架構大的歷史觀,拍攝到後期比較屬於個人方面則著重在她與老公之間的互動,會有許多細膩動作的拍攝,例如到老家時就紹她們出遊照片後,細膩的擦桌子畫面,主要是有種不捨與回憶的感覺,另外《春》的攝影有許多是呈現黑白色調、或較為灰暗的色彩,呈現一種歷史感過去回憶的種種,或許還有人民對於歷史終究是小角色的無力感。
在《春》當中運用了些許動畫來呈現許金玉女士嚮往飛的感覺,當她被關在獄中時常常嚮往著能飛越海洋重現自由,導演特別加入了動畫元素,最特別的是最後著個飛的動畫又在影片最後撥放出來,導演想描述最終許金玉女士終於飛出來了,她不僅飛出了牢獄當中的禁錮,在思想上更是一大邁進一大飛越突破。
剪接: 《私》與《春》兩部影片都算是步調稍微緩慢的影片,因此節奏上都見為平緩不會有太多跳接畫面,在《私》當中運用許多融接畫面主要是比較呈現一種意境的手法,在《春》當中則是在探討許金玉女士較內心部分才會用到融接手法。
音樂: 《私》當中所用得背景音樂大不分都是在酒吧當中,同志在台上表演舞台劇所唱的歌。《春》則是用許多輕音樂讓整部片的步調較為凝重,有時則是許金玉女士自己唱的台語歌當作背景音樂,這些歌曲也都與當下主題所能扣連,影片中有許金玉與三位同學唱「春天是我們的」這首歌,歌詞最後有一段:「度過最冷的冬天,春天就要來到人間,不要有一點猜疑,春天是我們的。」主要想傳達雖然他們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生活是如此煎熬,但終究有一天會重返自由,春天終究會來臨。
結論:比較完兩部片之後,更能明白Nichols所說的表現模式類型,兩部片都從自身的經驗感觸,帶領觀眾去了解特定歷史或族群,運用他們的口述或鏡頭讓觀眾對於事情的觀點有更深刻的體悟。對於同性戀議題一直以來我都抱以中立角度,從未想過同性戀者他們對於自己的愛要付出這麼大的勇氣,或許從這影片當中得到最多並不是同志所要面臨的難題有哪些,是從中明白他們生存於這樣的環境下有多孤獨他們有多大勇氣去面對這些紛紛擾擾,而當他們處在自認的夢境當中,有多少次是從幸福的夢中驚醒,需要帶著一張社會所認同的面具出現在大眾面前,同性戀者或許想要的只是平等對待,他們只是想用脫下面具用自己的臉面對這個社會,不需偽裝、不須隱瞞,但這件事背後卻往往只能停留在那最美好夢境中無法實現。
《春》當中一直以來最吸引我的就是片名,春天,原來春天是許金玉女士作畫時的筆名,而他最嚮往就是寒冬過後的冬天,在意境上便是出獄後的自由。整部影片帶給我最多不是白色恐怖下傷害多少自由與人權,而是我從許金玉女士身上所得到的力量,許女士直到如今都還是在為權益所奔走、充實自我,一位年過八十的奶奶都有這樣堅忍毅力,何嘗不值得我們學習,許女士的一生不曾後悔與抱怨,這種不卑不亢的生命力真的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更是從這位女士身上帶給觀眾的歷史觀有更大說服力。

參考文獻: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