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期末小論文:《油症-與毒共存》、《鹿港反杜邦》

紀錄片歷史與美學
期末報告報告《
油症─與毒共存》與《鹿港反杜邦
》之分析

 電傳一 603336005 馮梅凱 

         一、前言
期中報告我曾經寫過一部有價值的紀錄片,就是將人事物的生活軌跡,透過鏡頭將時間記錄在某個當下,從裡頭尋找到對特定議題的省思,而期末報告我更進一步加強這個說法,如果能夠透過這樣的影片,發覺一些我們早就快遺忘或根本不被大眾所關注的事情,相信也能讓這樣的記錄觀點更加有意義,透過這次的期末報告,我以蔡導的《油症-與毒共存》與綠色小組的《鹿港反杜邦》進行比較分析,回想在這門課的第一節課,我們就是透過《油症-與毒共存》瞭解1979年的多氯聯苯中毒(油症)事件,而在這堂課的後幾週台灣又爆發了頂新魏家引發的新一波食安危機,這也讓過去的事件重新被喚醒於人們的記憶中,而後面所要分析的第二部片綠色小組的《鹿港反杜邦》,則是台灣首次針對環保議題進行抗爭而讓成功外資撤出台灣的例子,這部片的王智章和李三沖、傅島組成綠色小組也是在那個年代,記錄著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很重要的觀點記錄者,一部是記錄著油症事件發生後的記錄,而另一部則是鹿港反杜邦公司事件在汙染發生前的事件,兩部都透過這樣的影片記錄,啟發人們的省思,以及對事件裡頭人們的影響,這也是我會選擇這兩部進行分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事件的攝影與剪輯
如果單論這兩個不同事件的攝影角度,當然是會有相當不同的差別,以《油症-與毒共存》來說,這是一個在傷害(多氯聯苯中毒)已經造成的事件,蔡導在這部片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記錄的主角多半圍繞在「台中惠明盲校」1979年受到多氯聯苯中毒的同學與老師們,這在過去還沒聽過導演親自說明前,其實一般身為觀看者的我們,可能會真的以為導演是想要將焦點,專注在這群無助的盲友們身上,而忽略掉有可能是當年台中其他受到油症傷害的一般民眾,早已經不願提起這段過往,因為這些訪問可能會讓他們想要隱藏的這段過去被揭露,但或許也是因為將焦點聚焦在這群惠明學校的師生上,也讓我們更能夠透過導演的攝影與剪輯手法進入整個故事核心,先透過資料畫面了解當時師生面臨的情況,包括1979年於媒體報導上的無助,由於同一年發生了美麗島事件,這樣食安事件被政治事件搶掉了不少新聞版面,讓這群包括是惠明學校和中部地區兩千多名的受害人,瞬間成為孤島上的遺孤,中間更在四年前日本曾經發生類似相同的事件,也讓我們能夠透過這樣的紀錄片,瞭解到當時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不同事件的始末,讓我們去省思究竟是什麼環節會造就這樣的傷害。


再來影片則開始記錄著以惠明創辦人陳淑靜小姐多年來到處替這群受到油害事件影響的人們所爭取權益的腳步,以及多個惠明學校的盲友們,如何透過自身的毅力撐過當時那段痛苦的時候,以及如何努力的擺脫克服自身疾病的障礙和替這樣的族群進行發生,我想一部影片的攝影角度與剪輯的確影響著觀看者,所省思的觀點與對當時事件的關注程度,而另一部片子《鹿港反杜邦》則是一部在1985杜邦公司原本決議要在彰濱工業區生產二氧化鈦,整整一年受到多方地方人士的阻擋,近而導致外資公司撤出當地,我想這部片是一部隨著事件演進而不斷修正拍攝角度的片子,這種拍攝計畫在開始前沒有辦法知道,這樣的鹿港反杜邦運動最終能不能成功,而綠色小組所記錄的觀點也會影響著整部片的架構走向,包括整部片幾乎都是以訪問反杜邦人士為主軸,完整記錄抗爭程,以及當地人士是怎麼認為杜邦公司所會對地方造成的預期傷害,其中較缺乏的觀點是杜邦公司的說法,以及政府方面的說法,但這個綠色小組的王智章和李三沖、傅島,透過影片完整紀錄了一個社會運動,和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當經濟進展會與環境造成衝突時,人們會如何抉擇的議題,最終是鹿港民眾的勝利,而綠色小組也正好扮演著記錄著台灣第一個重大外商投資爭議,而最終導致投資案取消的事件。

三、導演觀點與題材呈現
這兩部我都曾經看過公視「我們的島」與相關電視台進行的專題報導,在這樣的節目中也都將兩部紀錄片的一些觀點,呈現於他們的節目當中,先從《油症-與毒共存》來說這部片的蔡導的觀點,或許原本不是要將焦點完全鎖定在惠明學校的盲友師生上,但卻因為這樣最終成品的攝影與剪輯,也許是受限於取材上上的難處,卻讓這樣的觀點增加了更多的關懷能量與關注,我進一步去查了本部片完成的時間是2008年,而我們的島也是在07年就曾經進行過相關的報導,但也因為這兩股力量,從2010年到2014年間,米糠油事件也不斷的被拿到主流媒體上討論,尤其是在今年發生食安問題後,更是有許多主流媒體引述本記錄片的資料畫面,在台北地檢署方面,也傳出可能會重新對本事件進行調查,以瞭解與食安事件之間的關連,我想也是因為蔡導的觀點與選擇題材的手法,讓這個過去一直被媒體和大眾所忽略的事件有機會重新被討論,當然目前也還沒看到影片後段所被記錄的盲友們,有什麼後續受到幫助的消息,但至少當事件有機會被浮上回台面,或許這也就是展現一部紀錄片的價值,無良心廠商對消費者造成傷害的問題將會重新的被討論。


而另一部片則是由綠色小組所拍攝的《鹿港反杜邦》的影片,這部片雖然沒有什麼實質受害者,因為是在事件發生前就成功阻擋杜邦公司進駐彰濱工業區,但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紀錄,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件,這部片也在我們的島被記錄著,而在其後當中部地區發生了包括彰濱工業區火力發電廠、六輕、七輕等環境傷害案例時,這個當時由彰化鹿港人民發聲的運動,將會扮演著一定的影響力,綠色小組隨著事件風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將這樣的觀點與題材,導向一種當地居民的抗爭勝利,也並沒有取材杜邦公司呈述的觀點,當然並不說不好,我覺得有時候紀錄片有自己的觀點不見得是壞事,但這也帶動了一股對後面很多環境議題的能量,因為有這樣的紀錄,當人們遇到相同類似的環境問題時,鹿港反杜邦事件有機會再被提起,這也更將凸顯這部紀錄片所帶來的意義。

四、結語
這兩部片導演的觀點與取材的角度都是我相當喜歡的,也是我會選擇它們來撰寫期末心得的原因,當然這篇文章可能會有些許比較主觀的地方,談論《油症-與毒共存》剛好是與這幾個月來發生的地溝油事件切身相關,當我們同樣身為受害者的同時,是不是能夠以一樣的角度,重新省思當年在那場傷害中,那群受害者的痛呢,讓我們更能思考一個問題日本政府能針對受害人提出一些補償,台灣政府在面對相同類似事件卻無法加以深刻省思,作出正確的決定,這依然是讓人相當遺憾的地方,而《鹿港反杜邦》也是相同的情況,如果說透過這樣的事件讓後續的環境相關議題有了一個最佳典範,那什麼時候能夠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上取得一個些許平衡,導演透過紀錄觀點,喚醒人們過去遺忘事件,我想除了我們除了觀看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去思考背後的角度,進而引發我們對事件本身的關注,與延伸自己觀察各個事件的廣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