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期中小論文:《羅傑與我》、《全面蕉戰》

602546003 行銷二 彭粟鈺
一、羅傑與我
        這部由導演邁克•摩爾(Michael Moore)的視角去拍攝,以自己為主角來展開一系列的採訪後畫面收集,以真實電影的方式作為呈現。
        開頭邁克•摩爾簡單的自我介紹,用自己的生長的環境作為他這次追求真理的關係連結,也明顯的呈現出主觀的意象。
影片中使用訪談的方式來對答,與被直接裁員的員工互動、訪談,要他們說出對GM公司最想說的話,還有採訪支持GM公司的人,來呈現正面與負面的畫面對比效果。並且邁克•摩爾訪談也用突擊的方式來訪問人,讓那些被訪問者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回答,呈現出最真實的一面。除此之外這部片也記錄了邁克•摩爾家鄉克林特自從GM撤廠後的各個大事件,例如:大型賣場風光開張、豪華大飯店盛大開幕…等等。
另外特別的畫面呈現是與GM公司無直接關係的被訪談者訪談,邁克•摩爾透過自己設定的題目引導被訪談者說出他想要的答案,並且透過那些人的說詞來反諷他們的行為與羅傑是沒什麼差別的。
        最後邁克•摩爾最厲害的方式就是詼諧與諷刺。邁克•摩爾透過詼諧的旁白諷刺那些被訪談者以及GM公司,並且使用畫面對比的效果來加強反比的意象,例如:警察到付不出錢的家要那些住戶離開,下一幕切換到一些正在打高爾夫球的貴婦們,並且訴說著那些被裁員的人很可憐的話語,或者是大型賣場風光開張但三個月過後關閉的畫面…等等。運用反比的效果反諷著那些人不知那些被裁員的痛苦。

二、全面蕉戰
        這部片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拍攝,雖然旁白和編劇是由導演來主導,但整件事主角是導演費德•理克(Fredrik Gertten)與他的團隊,所以導演也使用許多團隊裡的團員各個對於這件事的訪問進行剪輯,間接的代表著那些也是他所認為的想法,運用他人的話語表達自己的立場。
        導演也使用各種信件及新聞報導內容作為這部片的起承轉合,從杜樂公司訴訟函到撤銷對費德•理克的訴訟新聞,透過實質的證據環環相扣整部片。並且也透過採訪被杜樂公司脅迫的記者,從這件事因為一小欄的報紙報導而被威脅的情況到支持費德•理克團隊的訪問,用這些記者的看法作為影片軸心之一。
        另外這部片還有使用到配樂,運用配樂加強整部片在各個起承轉合上,讓觀影者更能進入影片,隨著兩者之間的搭配帶動觀影者的各種情緒。

三、兩者比較

第一點、真實電影的不同
羅傑與我這部片透過強烈的提問的方式來引導被訪談者答出邁克•摩爾想要求得的說法,很明顯的是真實電影的呈現。但相對正面蕉戰,訪問部分都沒有剪輯到提出問題的語句畫面。雖然都是真實電影,邁克•摩爾呈現的更顯為主觀。

第二點、起承轉合的呈現不同
        羅傑與我從關廠的宣佈日作為影片的開頭,在後續持續追蹤邁克•摩爾想關注的議題,除了自己的角度外,也採用裁員員工、居民、支持者的訪談穿插,最後收尾在一次聖誕節堵到羅傑的時候訪談。
        而正面蕉戰則運用故事性的剪輯手法,完整呈現整件事的起承轉合。首先是收到提告函以及記者對自己的地方小篇報導看法,接下來是不屈服於杜樂公司的威脅,迎戰杜樂公司,再來是瑞典市民、議員與商家一同抵制杜樂公司,使的杜樂公司的一次退步,到最後杜樂公司正式提告,經過一連串訴訟後的戰勝。從對於杜樂公司的舉動疑惑,挑戰杜樂公司,暫時的戰勝到度過真正難關後的勝利,如同故事書般的完整記錄呈現。
        羅傑與我為事件的後續追蹤,雖然當初邁克•摩爾想要羅傑到克林特一趟作為他這部片最主要的訴求,但因為沒有達成讓這部片的完整性沒有正面蕉戰來的顯著,所以起承轉合的呈現就顯得有所不同。

第三點、主觀的意識
        邁克•摩爾主觀意識顯現出來比費德•理克更強烈。邁克•摩爾在旁邊註解時會將情緒帶入,並且使用語句或是詞彙來反諷羅傑或是一些的被訪談者。而費德•理克則比較平鋪直訴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串聯在影片當中,雖然你知道正面蕉戰這部片是費德•理克的視角,但卻不會強烈感受到他的主觀意識在引導你。

四、觀影心得
        邁克•摩爾雖然主觀意識很強,但他反諷的手法推翻我對紀錄片的既定印象,並且邁克•摩爾在這部片中使用許多的訪問來顯示人性這部分的探討,探討這些人性的呈現也相呼應羅傑與這些人所擁有的共通點,除外邁克•摩爾使用詼諧的呈現讓片子更顯得生動。
        羅傑與我這部片很喜歡他使用被訪問者出糗的影像作為諷刺的手法,例如:一直支持羅傑,幫羅傑說話的員工到最後還是被裁員。讓一開始看似公正呈現正反面兩方說法的紀錄片,神來一筆的讓與邁克•摩爾對立的人瞬間出糗,並且也更理解到像類似這內容的影像出現,就是要為最後的結論作為伏筆,達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雖然現在普遍大眾很討厭邁克•摩爾突擊方式,認為他這樣會醜化被訪談到的自己,但卻顯得很真實,因為影像呈現出的就是毫無修飾,直白的真實性不易被質疑。
        費德•理克的正面蕉戰,如同小蝦咪對抗大鯨魚的過程。現今社會真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大公司只要對於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用錢解決,而不是正視問題的根本所在。
杜樂公司為了規避被罰巨大金額,而去控告費德•理克,成本的考量之外,花錢打贏官司的金額比賠償來的少,所以他們選擇不去改變而用別的方法讓大家漠視。但因為這樣瑞典全民反而全力一同抵制杜樂公司,並且也成功使杜樂公司低頭。

這讓我想到台灣全民近期抵制頂新公司,但卻沒達到真正的效果。為什麼瑞典在這場戰役可以成功,而我們不行呢?最後企業在倫理這方面都知道什麼行和什麼不行,但為什麼卻還是有問題一再發生?這部片最終會一直不斷的讓我反思,思考台灣這系統出了什麼問題,而我該如何去應對,是部很令人省思的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