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期中小論文:《美味代價》、《羅傑與我》

                                                行銷管理所  602546012  莊純靜

一、議題定位:
    兩部片皆屬於對於議題的探討,但是在涉入範圍上仍有不同,首先由「美味代價」一片談起,此片將焦點放在今日整個美國食品體系的問題,其中包含了食品業工人被不公平對待、大公司壓榨雞農、壟斷肉品市場,並衍生出食品安全性危機,以多個子議題扣住食品體系,不斷地讓觀眾看到整個系統層出不窮的問題,也不斷地驗證食品體系的崩潰情況;而「羅傑與我」一片,則談論一個問題,即通用汽車在弗林特的工廠進行大規模的裁員,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後續造成了失業員工生活上、精神上出了極大的問題,導演也試著訪問通用汽車董事長來追尋可能的解決方式。

二、導演論述方式:
    當主題定位在議題探討時,導演用怎麼樣的手法來呈現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些策略可以說是導演對觀眾最直接面對的橋樑,當我在觀看「美味代價」之時,察覺到導演採用事件雙方都拍攝的方式,例如:他首先訪問雞農,讓觀眾知道在生產線末端的實際狀況並且訪問雞農對於大公司與他們簽約時所使用的手法,接著訪問養雞協會、與該公司(但該公司未接受訪問), 而這只是其中關於食品體系的問題之一,接著又有玉米生產、食品研究、種子專利與兩件個案等問題,不斷地揭露現今美國所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我感覺到不僅是一件個案的發生,而是各方面都出現了狀況,特別的是在片中,導演也訪問了一些正致力於改善現狀的團體,不論是自然農法或是有機食品的風潮,使我感受到此片後半段的重心著重在提醒觀眾,仍有方式可以改變這一切、仍有其他選擇的機會,最後影片結束後更在畫面上以黑底白字的方式打出許多觀眾能夠做的事與方向,相較於此片,「羅傑與我」則採用了導演第一人稱的方式,並且導演自己也不斷地出現在鏡頭面前,我認為導演在片中像是弗林特居民的發聲者,他在那個城市長大,具備一定的資格察覺到比其他人更深刻的感受與角度,片名也取為「羅傑與我」,在這部分雖然觀眾會感受到導演的主觀,但在後續他持續提出證據來讓觀眾知道,他為何主張被通用汽車裁員的員工落入了人生的困境,讓觀眾跟著他一起找尋通用汽車大規模裁員後,在民間真正造成了哪些影響,接二連三的現場直擊,讓人不得不陷入其中,一起為了那些失業的人感到擔憂,導演也試著訪問通用汽車董事長,試著讓雙方產生對話,雖然最後通用汽車董事長並未接受,但也讓這部片跟現實一樣停在進行式的階段。

三、畫面呈現與拍攝手法:
    在「美味代價」當中,導演僅在擔任短暫的旁白,其他時間皆以實地訪問當事人加上畫面來呈現,不過大多數未將訪問的提問問題剪進去,因此只能夠聽到當事人的回應,而較難得知談話過程,影片中間歷經了兩位撰寫過食品系統的作家、農夫等人,讓當事人現身說明,也讓觀眾能夠直接看到當事人的情緒及語氣。在各章節之間,以新的一幕上標題用來區分各子議題,每段則會包含事件雙方的畫面或是新聞片段,雖然全部的資方均未接受訪問,但是導演會將資方生產畫面等剪入,搭配旁白描述現況,讓觀眾了解,特別的是導演未將中間與資方接洽過程剪入影片中,僅以上字幕方式敘述,或許是為了維持整部影片的整齊感,讓內容單純以當事人敘說、資料影片剪輯、動畫與偷拍等方式呈現,少了較衝突、赤裸的情緒畫面;雖然資方部分較少著墨,不過,導演追蹤了兩件個案,其中一件-凱文法案有持續地出現,因為後續還追蹤了法案是否通過,所以畫面有分段出現,讓時間感持續推進,使觀眾知道目前的困境,相較而言,「美味代價」比較像是在報導一件新聞,讓觀眾知道真相與事實,導演將資料與訪問呈現,觀眾則像是下評斷的人,能夠自己決定相信與否或發展出自己的論點,反觀「羅傑與我」,導演使用資料影片、現場直擊與追通用汽車董事長的過程,使觀眾跟著他一起探索、一起被拒絕與訪問當事人,這中間加入了很多詼諧、有趣的音樂與旁白,讓整部片不至於過於沉重,反而讓人對當中的問題更加印象深刻。導演對於許多人因為被裁員的緣故必須被迫搬離家園,採持續追蹤的方式,將追蹤通用汽車董事長的各階段與弗林特的後續狀況交錯剪在一起,讓片子更靈活,也多了一份導演與觀眾的共同情緒在醞釀與擴散。

四、反思:

    「美味代價」與「羅傑與我」這兩部片子都是用來探討議題,但兩者讓我看見不同的視覺呈現與剪輯手法,以前看影片時,從未想過切入角度、拍攝過程等問題,但在這兩部片子一比較之下,角度與導演呈現方式則成為了非常外顯的不同之處,回到觀影者角色來看,我一開始較為偏好「美味代價」的處理方式,因為在牽涉範圍較廣的議題上,「美味代價」的確提供了更多觀眾能夠知道的資訊,包括工會、研究機構等的觀點以及最後在觀眾面前展現的食品業另一個新的方向,整體也比較像是我常接觸到的議題討論的影片模式,但落在「羅傑與我」這樣一個議題上,麥可摩爾的呈現方式更能夠讓觀眾涉入其中,而情緒在個人動力上掌握了極大的因素,因此,這部分也讓我體悟到於未來在遇到需要呈現、揭露問題時,更多了一個思考的面向,運用個人觀點出發,輔以客觀資料,會讓其他人更有共鳴,也更能夠體會當事人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