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期中小論文:以《海豚灣》《鯨人對話錄》為例解讀紀錄片敘事技巧

學號:603336904 王淳
    不論是2010年摘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海豚灣》(the cove),還是以寶島臺灣澎湖一角展現人與鯨類關係變化的紀實影片《鯨人對話錄》,兩者都通過巧妙的情节设置和敘事技巧為我們展現了人類與海洋生物之間的關係。觀眾在欣賞影片時也會被影片中我們所熟知的生物遭受莫名的苦難所震撼。本文將以這兩部紀錄片為例試圖分析紀錄片中的敘事技巧。
一、影片中的敘事方式
有一種解決的方法是以講故事(或訪談)的形式呈現過去那一刻發生的事情[①]。在紀錄片《海豚灣》中,導演把鏡頭對準了日本南部的漁村太極鎮。這裡風景秀麗,觀眾可以跟隨鏡頭看到四處都是海豚的標誌和建築物,這讓觀影者立刻聯想到太極鎮居民對海豚的喜愛,但這又與影片第一個鏡頭黑夜中探照燈的掃射和導演異常拍攝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是在這種主觀拍摄與客觀視角下的對比,導演為觀眾展開了小鎮不為人知的一面。
同樣是關於鯨豚故事題材的影片《鯨人對話錄》(以下均已《鯨人》來代指),則在一開始就表現出漁民的不滿和無助,影片中會有類似真實電影《夏日紀事》般的主持人設置,藉由主持人來詢問不同的漁民,繼而用量化的方法來收集不同的數據,以此來為後面的故事情節發展做鋪墊。影片中不論導演用怎樣的方式打開話題,尋找切入點,唯一不變的是把觀眾的目光帶到“案發現場”,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影片的中心思想,這是紀錄片叙事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
1、情節按照時間順序發展
兩部影片在講故事時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的發展來進行的,並且都會引用歷史事件來解釋影片拍攝的原因和目前事件發展的程度。在《海豚灣》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講述為什麼要去日本拍攝影片的原因,继而帶領觀眾追溯到發起者裏克·奧巴裏曾捕捉和拍攝關於海豚電視劇等历史事件。在電視劇中,海豚展現出了超乎人类想像的智慧,因此引發了人們因為喜愛海豚而促使海豚被捕的事實。影片《鯨人》按时间顺序講述从1990年澎湖地區因為海豚和漁民利益發生衝突而被獵殺到1993年因為法律制約而放棄捕獲再到2000年苗栗通宵野放海豚“阿通伯”和中華鯨豚協會號召大家救治沙灘擱淺鯨豚為目標等一系列事件。影片中的不同事件表現出人類對待自然生物態度上的轉變。這不僅從客觀角度描繪出人類對待鯨豚類的看法,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意義。
2、行動表達情感
    西方國家以海洋文化著稱,海洋文化的關鍵詞是勇敢和開拓。雖然影片《海豚灣》中裏克·奧巴裏已經滿頭白髮,但他還是願意付諸行動來證明挽救海豚的意義所在。影片中說到裏克·奧巴裏因為看到曾經陪伴自己的海豚凱西因壓力過大而在自己懷中自殺(他認為海豚每次呼吸都是在有意識的進行)。虽然面對花費十年才建立起有關海豚的文化事業,但內疚不已的他卻下定決心試圖扭轉现状,並付諸三十五年的实践來證明。行動傳達情感在《鯨人》中也有所表現,片中以2001年澎湖岐頭村挖掘海洋最大哺乳类動物遺體——布氏鯨為契機,描寫了臺灣中華鯨豚協會講述澎湖地區漁民從捕殺到欣賞再演變救援的過程。“阿通伯”的救援和放生成為了臺灣地區海洋世界近十年來的重要轉折點,這種集體公益的活動作為影像表達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獲得觀眾的認可。
二、影片視聽語言
1、畫面真實,張弛有度
因製作經費不同,我們可以看到耗資巨大的《海豚灣》團隊使用熱成像及水下麦克風等高科技設備還會利用高像素摄影机伪装成石头进行暗中拍摄,可謂畫面真實感十足。影片《海豚灣》利用先進設備捕捉到的不僅僅是日本太極地區渔民捕殺海豚的殘忍畫面,還會採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呈現海豚——這種海洋精靈在海洋中的无限魅力。強烈的對比,真實的畫面,讓觀眾在腦海中追憶腦海豚表演的同時也感慨海豚等鯨類生命在利益面前是如此的脆弱。《鯨人》中會採用完全不幹涉的拍攝手法來記錄當年澎湖地區捕捉鯨類動物的行為,再以目击者身份描述個人體會:屠殺時血越紅,人们越興奮,好像節慶般。一幅幅血腥的影像資料之後展現的卻是另一番畫面:風櫃漁村平靜的捕魚生活。和谐的生态关系和唉聲載道的北廖村形成鮮明的對比,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捕捉海豚是誰之過?
2、視聽表達節奏
    《海豚灣》中,导演利用畫面和音樂來表達節奏。我們可以看到屠殺時湛藍的海水頃刻間轉變成鮮紅的畫面,渔船上的屠夫肆无忌惮的把矛头对准被围困的海豚……画面中真實的記錄讓觀眾倒吸一口涼氣,音樂不遺餘力的搭配也將影片要表達的情感再度深化,兩者相互交映讓觀眾時時刻刻被攝影機下的场景所吸引。在影片《海豚灣》最後的長鏡頭中,日本街道上的人群被快速剪輯,仿佛川流不息的海洋,其中唯一駐足不變的是裏克·奧巴裏獨自一人背著電視機站在街頭展示太極鎮獵殺海豚的殘忍畫面。觀眾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也隨著影片中坚如磐石的花甲老人所擊垮。在台湾纪录片《鯨人》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式,例如野放“阿通伯”後,還會繼續展現鯨豚協會的義工不辭辛勞地救助大大小小被擱淺的海豚,雖然影像中接二連三的失敗讓人們無法鼓足勇氣去面對下一次的救助,但也因为这种真实影像的呈现傳遞出鯨豚類生命的脆弱和需要繼續保護海洋生物的必要性。
三、影片話語分析
兩部影片中都採用大量的訪問和解說。《海豚灣》中開篇就出現了裏克·奧巴裏的獨白,利用主观化的讲述來表現事情的嚴重性和制止這項事件再次發生的必要性。為了更明確的表達情感,獲取观众心裡認同和肯定價值观判斷,导演還會穿插大眾的評論。如日本街頭随机採訪對吃海豚肉行為的看法,和以衝浪者為主观視角來展现和表達對海豚被捕杀的感受等。在《鯨人》中会体现,義工救助失敗後會面對鏡頭訴說:海豚的离去就如同照顧很久的親人過世一般;再比如影片中獸醫楊瑋誠描述救援情形时說道:動物的生命不會等你,搶救時間是和生命賽跑。影片《鲸人》以全知視角記錄下了每個群眾所表達的話語,這種情感上的貼近讓我們更加肯定了鯨豚大量被捕杀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人為的圈養也只会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其实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样:海豚館不是它們長久的逗留地。
紀錄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記錄化’是當代電影發展進程中的兩股潮流[②]。紀錄片在不斷地記錄歷史,而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的事。我們就像《海豚灣》中的裏克·奧巴裏一樣無法預知自己當年地舉動居然會引發今后這麼多流血事件的發生。但是我們足以通過紀錄片中所講述的故事和真實的影像來提醒未來的我們,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這才是這兩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参考文献:
[] (美)希拉·柯倫·伯納德,孫紅云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