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期末小論文:《邊城啟示錄》、《金城小子》

     張佳慈603336008
簡述故事大綱
邊城啟示錄主要探討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一路撤退到台灣,但仍有少數軍隊埋伏在泰緬山區,內容從1935交代至現今,轉折處為1970泰國要求孤軍支援剿除在泰的共軍,片中有著孤軍對祖國的思念與憧憬,同時探討孤軍後裔國籍歸化問題;金城小子此片由深受侯孝賢信賴的攝影師姚宏易所拍攝,情節大綱為大陸知名藝術家劉小東離開東北遼寧—金城逾30載,重回故里繪兒時玩伴有著近鄉情怯的想法,隨著相處時間拉長顧慮漸漸褪去,學生認為劉小東在繪畫同時進行對重構對繪畫態度,並省思留在故鄉的勞工階級,存在著某種衝擊性。

結構比較
邊城啟示錄一開始先帶泰緬馬騾文化,架構事物發生於泰緬,輔金三角馬騾運輸史圖。再由蔣少良、陳茂修(考科考牙戰役指揮官)、雷雨田、倪思品(考科考牙戰役敢死隊長)、張華泰(段希文將軍守墓人)的訪談為主,台灣場景為李培福(滯台孤軍後裔)、李彌陵墓為主,場景分成泰緬、台灣兩線;金城小子開場以劉小東自畫像並敘述其金城人背景,由十位玩伴構成內容,佐劉小東畫作呈現,訪談以劉小東的想法為主,場景全數於遼寧。兩片相同處為人物支線繁多,但背景交代還算詳細。
敘事手法比較
邊城啟示錄以簡短字幕交代1935~1970年代簡短史實、人物背景、地區等,並大量使用照片架構出故事,多半為受訪者提供;金城小子的手法則是先拍攝受訪者與主角的互動,先讓觀眾感受人物性格,便置上劉小東手繪稿敘述其人個性、境遇等,結尾以繪成畫作收尾。

攝影比較
邊城啟示錄有多幕拍攝山景、天空等,鏡頭是拉遠的。但也有幾幕拍攝泰緬人家是以俯角角度,基本上採全景視角。而人物訪談時一開始會拉遠景,等待敘述激動處橋段會將鏡頭拉近,全片平視角較多。仰角呈現為倪思品拿著因考科考牙戰役所獲的泰國公民證,象徵一種雖在異域但也用自己的力量贏得身分;另一較特別角度為鏡頭平視守墓人張華泰的雙腳,且佔螢幕比極高,顯示巨人的感覺。講述考科考牙山戰役時,訪談聲音配上從仰角置懸崖處鏡頭往上移動,象徵背水一戰之感;金城小子喜歡在一點但角度是像三角形的散出,基本上處理人物較少時都會使用。平視居多可能基本上都為同輩。其中有一幕是是劉小東繪完玩伴,只剩畫作、椅子、旁邊的撞球青年,此幕構圖抓得很好。而劉小東被告知戒菸,鏡頭轉向一老人認真抽菸的樣子呈現出一種無奈感的可愛感。而拍攝金城導演也喜從背部拍攝畫面,特別將後腦勺呈現。基本上兩者拍攝出的畫面都相當美,但學生覺得可能由於姚宏易美工背景,畫面呈現非常穩重,同時相當會擷取畫面,且每個畫面都有著濃厚情感。兩部都相當厲害但學生會選擇金城小子一片,學生認為當下拍攝者的感官是打開的,多幕畫面都拼湊很剛好。邊城可能也由於屬史實片,需要大量照片資料使得發揮空間較少。

剪接比較
邊城使用大量融接,選擇融接的畫面也十分巧秒。印象較深為立體戰略圖融三五兩軍與泰國軍照片再融段希文與泰方共商剿共計畫書。另一幕則是敘述他們打贏考科考牙戰役,以孤軍讀出入籍泰國宣誓詞聲音,此時天空融孤軍代表向泰皇下跪照片獻出怕黨石照片,再融青天白日旗,融接處理得很好同時也表現出祖國辜負這群被遺忘的人。另一則剪接則為砲兵團長因戰役受傷,造成臉嚴重受損,他坐在那下一畫面則遠景忠烈祠,最後特寫祠內書法的救國從軍一詞;金城跳接方式較多,由於繪圖時間常無法長時間在同一角度,學生認為繪劉治新(小豆)那段十分難剪輯,1.一開始先攝豆進入場景,2.跳東請豆擺姿勢,3.跳東拿桿子給豆,4.東審視桿子與抽菸是否對位表情,5.此時才將鏡頭拉回小豆,而隨著劉小東在繪此幅是浮躁的,拍攝時間很長,但整體剪輯你並不會覺得鏡頭有過多移動,或交代不清楚。另一段則是提到小孩留在金城的感慨,先攝影孩童玩耍,在安排有年紀的劉小東在沙灘奔跑,在將鏡頭轉至高素質振翅的大雁,轉老人凝湖,將寓意完整表達,剪輯一氣呵成。

訪談/旁白比較
邊城基本上是將提問剪掉讓受訪者滔滔不絕講述,並讓敘述聲音配合照片情節顯現,成為另類旁白。很喜歡此片前段一開頭由蔣少良將軍吟紀念泰緬孤軍詩作,配合史實照片,有段相當令人動容,「對泣無人,望斷異域,有家難歸,有國難投」。另外較特別的是本片大量出現書法內容,鏡頭也會特別對焦,基本上與情節都有所連結,也是種無聲旁白表現;金城主要也將訪談提問消除,讓劉曉東講述在繪小豆、旭子的心境轉折,同時將此聲音剪入繪兩人的片段。而上述提到的孩童玩耍也與世代變化小等話語配合。基本上兩片皆為直接電影。
音樂比較
邊城一開始較重配樂為泰緬地區的傳統山歌,但比重不多。多以鐵片琴敲打為主,小鼓快速震動營造出行軍感,一點弦樂,配樂基本為旁襯功能,以環境音為主;金城以水晶與小提琴聲,環境音比重多,如繪玩伴的電視聲、撞球聲、在KTV唱歌,較不介意環境聲侵入畫面。較特別為劉小東繪打卵兒此幅時,畫面轉至小朋友在焚燒物品,突然配上急促弦聲,是為營造出此幅圖擱置在繪畫現場被人蓄意撞毀的前奏,也是最後情節的轉折處。

觀點比較
邊城主要呈現有家歸不得情境,有好幾幕都令人動容,如片中興華小學學生在異地唱著中華民國的國歌。顏面受損的砲兵在泰緬邊境也唱著國歌,最後並說這是我家鄉的國歌,整個片段十分悲涼;金城以劉小東的那種近鄉情怯為主,在17歲後前往北京念藝術學院,從此居住在大城市中,只有在年節才會返鄉,突然返鄉繪兒時玩伴,看得出來彼此間有點生疏,但總歸內心是渴望故里的,學生覺得劉小東也得到某種對自己的和解,重構對繪畫見解,發現現場彩繪是最不造作。兩片觀點相同處為都有某種鄉愁、根的概念存在,另為泰北的這群人被他們視為祖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所拋棄,此與在金城的勞力階級卻努力存活著的同伴,卻被大城市所遺忘有著相同概念。

結語
        看完邊城啟示錄讓自己最深刻的一幕並不是片中內容,反而是最後上字幕時導演放出建國百年時,泰北團到場支持的畫面,口中並開心喊著中華民國萬歲,可想而知現在誰會喊出這種口號,但這群被我們遺忘的人卻深愛著這個國家,突然想起沒有國哪有家這段老掉牙話語,很像有些情感逐漸在生活中被淡忘了,整體上此部讓我們了解有一段這樣的歷史以及孤軍後裔國籍問題。但也有一個疑問,基本上這部有些畫面感覺有點刻意安排,像是請砲兵唱國歌、守墓人唱台灣好,一開始會很感動,但會不會有點過於呈現;學生認為拍攝金城小子導演的畫面都十分有渲染力,蘆葦大片波動感、鄉間的街道、老人背影每個畫面的色調都極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