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期末小論文:《請問番名》、《海有多深》

行銷所二年級 602546011 簡巧珊

 

《請問番名》(導演:Mayaw馬耀.比后)《海有多深》(導演:湯湘竹)

 

一、研究動機

兩部片皆是以蘭嶼達悟族原住民為題材的記錄片,<>片以達悟族族人為縮影描述正名活動的經過,<>片以達悟族族人-馬目諾為主角刻劃原住民隻身前往臺灣討生活後重返家鄉的故事。在觀賞這兩部紀錄片前,我對原住民文化總僅只在到部落遊玩時時的導覽員簡介或官方介紹,無論是原住民姓氏文化或在歷史課本上占少數篇幅之頁的「原住民正名運動」,我一直如同多數人般的不了解,我認為藉由剖析<>片加上<>片,能更深刻的感受蘭嶼-一個臺灣側邊棲息的島嶼之美。

二、拍攝手法

<請問番名>拍攝於2005年,當時的背景為1995年姓名條例法通過後,在46萬的原住民裡卻只有890人恢復姓名,甚至其中的64位又改回漢名,本部紀錄片在探討原住民姓名與他們文化、生命源起的連結。在<請問番名>片中,基於導演本身也是原住民人,因此在這部紀錄片裡,能看出導演參與的成分濃厚,影片中有大量的訪談,主軸也沒有缺少,一位小學導師從改姓多次徒勞無功,到修改成功的情結貫穿了全場,本部紀錄片類似於真實電影。

<海有多深>描述主角-馬目諾(蘭嶼達悟族原住民)隻身前往臺灣工作,但與黑道掛勾,吸菸喝酒過量因此半身中風,最後回到家鄉蓋起屬於自己的房子(房子本身也是當地原住民在此深耕的象徵);整部片屬於人物記錄,也有大量的訪談,由於是以馬目諾為主角,訪談對象多是馬目諾的親戚,藉由親戚間對馬目諾的印象描述來塑造馬目諾的整體感,此片運用了很多側拍各式街景、風景來型塑達悟族原住民的生活,例如小孩們從小生活在海洋裡,每個人踩著夾腳拖走過街道,及暴風雨肆虐的房屋,暗示馬目諾的成長環境及生活階段。

 

三、導演觀點

兩部片雖都是以原住民為主題,但風格及拍攝手法截然不同,<請問番名>中,導演在本部紀錄片中有他濃厚的色彩,影片中每位原住民介紹完自己的名字、並解釋自己的名字在家族中乃至於整個文化是佔個怎麼樣的位置後,還會另外以後製的字幕加深觀看者的印象,從導演的鏡頭去看原住民的姓名會有過去不曾有過的感受,例如在達悟族裡是親從子姓,一生要換三、四次名字,讓人感受到達悟族對新生命的謙卑與尊重,此片讓人感覺導演為自身也為所有原住民同胞發聲,攝影機及拍片成為導演的一項「武器」及「籌碼」,用來揭露被動的公務人員及不完整的配套措施。

<海有多深>則有豐富的人文色彩及時代下小人物的縮影感,導演的身影雖不曾出現,但藉由旁白的聲音與字暮不停地為主角註解每個動作與意義,例如:「看著馬目諾靈活地在海中前進,很難想像這是一具半身中風的身體,或是這原本就是蘭嶼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除此之外,我覺得次片以馬目諾從臺灣回來作為分水嶺,前半段感覺較孤單,例如片頭他一個人走路顛顛撞撞的忙碌於他正準備興建的房子,鏡頭畫面在帶到台灣的捷運、昏暗的街頭等,中間一段旁白給足觀眾暗示:「蘭嶼人蓋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是要互相幫忙,共同打造」後馬目諾回到蘭嶼的蓋放子最後階段-鋪水泥,有許多的時間拍攝左鄰右舍齊聚馬目諾家,幫他完成他無法獨力解決的屋頂難題,最後由房子的屋主請大家吃飯以表慰勞之意,以此來描述導演想表達的-馬目諾重此安棲於他的故鄉,回到海洋部路的懷抱。

 

四、影片比較

兩片相比之下,<請問番名>有較多的後製剪輯,包含字暮、詩詞的引用、後制效果等,此片剪輯上,導演將許多不同族的原住民講述自己名字的片段連結起來,不令人感到突兀,反而導演像是原住民與我們之間的橋梁似的,帶領我們一窺原住民如何命名,沒有姓氏的背後是有著怎樣的文化脈絡支撐,藉由原住民本人自身解釋,好似在閱讀毫無走味的原文一樣精彩,比過去在課堂上透過老師講解什麼族怎麼命名更加讓聽眾身歷其境。

在配樂上,兩部片的音樂都讓人非常印象深刻,例如<請問番名>中片頭及片尾共同呼應的一首歌《我的名字》,由女音詮釋原住民離鄉背井到城市討生活確在名字的洪流中迷失,歌詞不僅與本片相符更具有畫龍點睛之效,在觀賞完影片之後旋律依然迴盪在觀看者的心中;<海有多深>也有大量的帶有原住民風格的配樂,但我更喜歡的是在主角帶領導演潛水時的環境音,畫面是馬目諾自在悠遊於湖水藍般的海洋珊瑚中,配上深沉緩慢的呼吸吐氣音及水流氣泡夾雜的聲音,讓我在觀看的同時彷彿也屏著氣息,跟隨主角浮潛在水流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