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期末小論文:《一首搖滾上月球》、《被遺忘的時光》

行銷所 602546002 陳建毅
片名:
一首搖滾上月球

前情提綱:
    這部紀錄片是在描述一群照顧罕病兒的爸爸們,如何透過音樂讓彼此維繫、交流。平常面對照顧罕病兒的壓力,只有每周的團練時間,才是這群爸爸們最放鬆的時候。故事的主軸是這群爸爸們因為對音樂的喜好,共同組成了「困熊霸」樂團,以能入選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為目標。除了故事的主線外,其中穿插了6個罕病家庭的生活故事。本片更榮獲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與第50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拍攝角度:
    一開始紀錄片的開場,是由站在舞台上爸爸們的表演做開頭,然後逐一介紹這幾位爸爸們。這種開場方式讓我一度以為自己是在看劇情片,不過很快鏡頭轉入巫爸爸的口白,才讓我確定這是紀錄片沒錯。這部紀錄片的角度主要是採用第三人稱導演不介入的拍攝方式,整部影片裡聽不到導演的問題,也看不到導演,完全就是主角表述,或是採用旁觀者的角度紀錄罕病家庭的生活和團練過程。
    整部片的拍攝角度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關於罕病兒、第二個是罕病兒家人們的生活、第三則是故事主線爸爸們團練的過程。導演透過這幾個角度,將這六個家庭串在一起呈現。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覺得有點類似「月亮的小孩」,也是一樣透過不同家庭不同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白化症(罕病兒)平常的生活。
    在這部紀錄片裡,導演的拍攝角度不會鎖死在音樂表演上的辛苦,反而讓我覺得是透過音樂這件事,帶出罕病兒的生活,還有更重要的是照顧他們的父母親。從影片中被攝者腳色的轉換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希望多重角度的呈現,例如:照顧罕病兒的另一半、罕病兒本身、爸爸的家人。這樣被攝者腳色的轉換,讓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腳色,只是多了一個罕病兒,也多了一份無法卸載的壓力,這份壓力也呼應了為甚麼爸爸們總是在透過「團練音樂」來紓解這不可承受的壓力。

拍攝手法:
    在看紀錄片的時候,雖然導演的問題沒有在影片中被聽見,不過可以根據受訪者的表述看的出來,導演的問題是根據時間在改變,例如:一開始每個家庭裡爸爸們總是會先介紹一下自己患有罕病症的兒子女兒是得了什麼樣的病。這樣的安排也讓觀賞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紀錄片的進行是到了哪一個階段。
    導演在這部片的拍攝中成功地運用樂團這個主題,讓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不像以往在看這種罕病兒童的紀錄片時候的沉重,反而隨著倒數海洋音樂祭的日期減少,越來越希望可以看到爸爸們在台上表演,我覺得這是此作品很棒的安排。

剪接:
    透過剪接的安排還有開場的動畫,讓我覺得這部紀錄片看起來真的有點像劇情片。從一開始音樂表演開頭,到最後的音樂表演結束,也宣告這一階段任務的達成。這部紀錄片裡面有6個家庭,家庭內又有不同成員表述意見,我本來以為看完會覺得很混亂,不過剪接有時間順序的安排和每個家庭分別對應到不同的罕見疾病讓我看完後反而不會覺得很亂。
    這部紀錄片是電影紀錄片,時間只有近2小時的時間,剪接給我的感覺是很緊湊的,因為內容題材的飽滿,在這1小時多的時間內要包含音樂、家庭成員生活、罕病兒童可想而知分鏡轉換的速度要多麼得快。雖然節奏快速不過我很喜歡影片中剪入一些特別的東西,例如:風景、抗議畫面、新聞,讓我有一種這就是台灣的感覺。

音樂:
    我很喜歡這部紀錄片的音樂,從開場的歌曲配合動畫,馬上吸引了我的視覺跟聽覺。接著進入巫爸爸口白的時候,背景音樂就接著響起,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可以引起我對罕見疾病兒童的關心,但又不會覺得非常沉重的原因。除了一開始,後面很多幕受訪者說話的時候,背景音樂也都會出現。
    這部片子裡聽不到旁白的聲音,很多生活的細節都是透過主角爸爸們的口說來讓觀賞者明白,這樣的方式跟以往看到紀錄片或者用旁白或者用字幕來交代劇情進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心得:
    看完這部紀錄片裡面很多段話還很深刻的紀錄在心裡,例如有一位爸爸說,如果他早知道小孩會得這種病,他會用一千倍、一萬倍的愛來對待他,我本來還以為他會說他不會生下這個小孩。我才更了解天下的父母,不論自己的小孩有多好、多壞,真情的流露在話語間細膩的表現出來,似乎那些身體上的折磨都因為愛而不算甚麼。
   

片名:
被遺忘的時光

前情提綱:
    這部紀錄片一點一滴記錄失智老人的生活起居。透過老人的反應、家人的描述、社工的解說,讓觀賞者了解失智老人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本片中大量使用動畫,生動的出現在失智老人陳述過去時光的時候。由現在講到過去、從失憶的時候講到從前美好的回憶,導演楊力州細膩的安排失智老人的生活故事。

拍攝角度、手法:
    被遺忘的時光有別於上一部紀錄片,很容易可以看到被拍攝者是意識到有鏡頭在拍他,例如,一直懷疑有共匪的尹伯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叫攝影機不要拍他,甚至還有動手推攝影機的動作。還有一幕副導演也被拍到入鏡,這些被拍攝者與拍攝者或導演對話互動的畫面,讓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可以歸納為直接電影。
    此紀錄片的拍攝畫面角度大致上都是在安養院,視角貼近失智老人的生活,紀錄下他們說了那些話。我覺得導演常常安排老人說話的畫面,就是要讓觀影者更了解失智老人忘記的速度有多麼得快。除了安養院之外,在老人子女或家人出現的時候畫面會跟著轉移,例如拍攝失智老人過去住的環境或是家人現在住的環境。
    這部紀錄片曾經在電影院播映,它的節奏我覺得是緩慢的,不像一首搖滾上月球故事性那麼的強,這部紀錄片就是很細膩、一點一滴的紀錄失智老人是如何生活、說出那些話,又忘了那些事情。我覺得節奏緩慢的原因是因為不同家庭的老人得的症狀是一樣的,還有導演刻意的在鋪陳情緒,讓看的人漸漸地走入失智老人的生活,也了解到阿茲罕默症變化的快速。

剪接:
    這部片的導演在影片剛開始和最後快結束的時候,都放上了景珍奶奶探望她老公的畫面,我覺得是同一個時間拍攝的,但剪接刻意把他安排在開始和結束,讓人一開始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最後又回想到一開始的畫面。這兩個畫面呈現的是老婆忘記老公已經過世的事實,在想起來的時候又覺得感傷,不過最後又漸漸地忘了。
    在影片內失智老人描述過去回憶的時候,可以發現剪接常常在這種時候放上動畫,讓這些畫面呈現出來,填補只是老人口述的單調。除了這個之外,也常有老人看相片的畫面被剪入,導演似乎刻意安排影片就是一段倒敘的過程。
    影片中也可以看到醫生出現的鏡頭,但不像月亮的小孩是在解說病症,而只是因為老人生病才拍攝。這是我自己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雖然整部紀錄片營造的情緒有出來,但是我對阿茲罕默症卻不太了解,只能看到發病後呈現的畫面,但對我們來說,可能會更希望有一些預防或醫生解說的畫面。
    在影片的最後,導演安排了藝人ELLA現身,因為她的奶奶也是得了阿茲罕默症。我覺得導演這樣的安排,是想利用藝人說出的話來增強整個主題背後想傳達的話,就如ELLA說的,「失智老人需要更好的環境」、「這些老人被別人照顧還是比不上自己的親人」。導演也希望大家都能給失智老人一個更好的環境,還有希望觀影者可以真正的關心自己的家人,不要等到時間過了,父母某些回憶忘了之後才開始。

音樂:
    這部音樂沒有一首搖滾上月球這麼多,只有偶爾出現,大部分的聲音還是在老人說話或是社工家人說話的聲音。但是可以發現,動畫出現的時候,常常背景也是伴隨著音樂的。

心得:

    會選這兩部紀錄片是因為我覺得這幾個議題都與生活中的我們息息相關,這兩部紀錄片也剛好一正一反,一部是紀錄父母對小孩的愛,另一部則是呈現小孩子如何反哺,照顧失智的父母親。在看這兩部片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這些事都有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年輕不用擔心太多,但是當年紀越來越大,責任也就需要越來越重,我很喜歡ELLA最後說的一句話,也用這句話來做這次心得的結尾:「他一定會忘了我,但是我記得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