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一句:「那你去拍柯賜海好了」,讓愛搞怪的黃信堯得到靈感。於是他帶著好奇與想像的心情,到台北當了一年六個月的「柯賜海貼身紀錄員」。整部片子詼詣輕鬆,柯賜海的個人風格完全表露無遺,導演本人也擁有喜劇細胞,在遇到有心人士刻意阻隢時,還能自我解嘲,這大概是身為紀錄片工作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
故事與結構
故事一開始,導演即交代自己是逼不得已,找不到拍攝的題材,才選擇了當時的話題人物柯賜海為主角,由此展開了將近一年半的拍攝工作。
場景安排上,一部份為衝撞公部門和媒體周旋的柯賜海,另一部份為對收容流浪狗不遣餘力的柯賜海。一面為老百姓認識的,習以為常的,另一部份則是經由導演的挖掘所得知的。柯董不從事抗爭的那一面,我們較難從媒體報導所發覺,導演全天候的跟拍,自然也交代了私底下的柯董-側重於「一個愛狗人士」的描繪。
從一開始的總統府,到國道上不理會警察執意離開,和記者會現場與媒體記者肢體衝突,柯賜海敢衝敢講的人格特質透過一段段場景表現,整部紀錄片對柯本人是較正面的角度去側寫,略有美化之嫌。
剪接
導演的旁白是最佳的串場,提供了影像無法交代的事件背景。其中柯賜海在法院和記者打架的一幕,導演幾乎一刀未剪表達出現場的氣氛,儘管現場記者強力阻隢,外加言語恐嚇,導演仍想盡辦法拍到兩人衝突的畫面。另外,在一棟私人建築物外,導演受到對方挑釁仍堅持紀錄下的影像,配合兩人的對話,呈現拍攝時所受到的阻礙。由此得知,柯賜海本人即是個爭議人物,身為跟拍者,自然也有很多難題要克服。
轉場的部分,黑幕配上導演自己的口白,尤其用在後半段柯賜海立委選舉失利後,在車上帶出柯董本人的檢討,這其實挺感性的。儘管這部紀錄片讓人覺得刻意美化了柯賜海,但在片尾時,導演則發表了個人在跟拍柯賜海這段日子以來的心得,不僅代表自身的反思,也為自己研究所生涯畫了一點完美的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