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攝影機的人》觀後心得
603336019 電傳二 張瑋如
603336020 電傳二 黃紀瑋
作為電影/紀錄片早期發展的先驅,《持攝影機的人》在大量實驗性技法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替後世開創了許多鏡頭語言的先河,也使得敘事與鋪陳不再單一線性,而擁有更多開展想像的潛力。
無論是分割畫面、重複曝光、快慢動作、停格、人稱切換,甚至種種組合多重視角的蒙太奇手法,使得所拍攝的事物或主題,在單一鏡頭內有了時間與空間的自由度,也賦予導演或影片製作者更多的安排彈性和意志表達。尤其考量到約莫百年前科技受限之程度,在數位時代下可能是滑鼠一敲的動作,於當時卻是繁複費時的修剪工作, 更可顯見其驚人的拍攝與剪輯功力。
在本片中,維多夫強力展示了「紀錄」作為一項概念本質的純粹性,紀錄為了紀錄而存在,不為其他意識形態所承載。現代對於紀錄片的眼光,往往是為了服務某項議題、爭論,抑或是為了呈現某項主題性的事物而生,但綜觀《持攝影機的人》全片,難以找到一個特定方向或明確標的,亦不具有清楚的敘事脈絡,而紀錄作為一項行動,已賦予自身價值,不需藉由其他概念來彰顯其存在意義。尤其在更宏觀的歷史脈絡之下,許多隨興紀錄的浮光掠影、殘章斷簡,在久遠的未來將會是珍貴的資產,正如本片一般。
若試圖在片中尋找可能的主線,或許正是片名中那位「持攝影機的人」,更精確地說,應該就是「攝影機」本身。維多夫展現了對於攝影機作為主體的崇拜,一種超脫凡人肉眼的機械之眼,能夠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人類日常生活中紀錄、重製、再現,甚至複製。而攝影機(觀者)同時也是被觀看的對象,更突顯了對於自身的迷戀。無巧不巧,這些意象卻意外預言了當代的媒介景觀,從哈伯望遠鏡到大腸鏡、從路口監視器到視訊,攝影機已上天入地遍佈在人類的社會中,甚至是我們無法到達之處,成為感官的延伸,推展人類的眼界,但也反過來成為監視社會的控制工具。近幾年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現況,自拍與偷窺文化的盛行,更印證了我們對於拍照、攝影的崇拜,賦予鏡頭更神聖的地位,觀者與被觀者間,日益模糊之界線和自我迷戀之傾向。
最終,討論到維多夫對於其電影「真理」的想像,仍有矛盾或稱認知差距的部分,取材堅持排除加工效果(雖在本片中並未完美實現),卻在呈現手法上堅持使用加工效果,藉由多樣切入視角以挖掘深層真理的目標。將真實取材的影像分子化為「小真理」,並透過影片製作者的個人意志,重新編排組成「大真理」,並仍將此視為真實。上述想法實與當代思潮的建構與再現論點相當分歧,不過卻一針見血地道破紀錄片的本質,也就是真實與虛構之間曖昧的互動。不宜在此斷然宣告真理不存在,便將建構的事實棄如敝屣,因理想型態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中,客觀事實的呈現,必然帶有個人主觀的意識,即便相當隱晦仍不可避免,縱使切入角度不同,但終究得選擇一個方向,這大概也是所有紀錄片工作者依循的道路,最後透過多樣觀點的反覆辯證,或許能夠更接近我們所嚮往的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