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104學年度期末影評《書記》吳培禎604336022

《書記》/圖片來源:網路
片名/《書記》
導演/周浩
文/吳培禎

一、劇情概述
《書記》是紀錄片導演周浩於2009年的作品。內容拍攝了一名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縣委書記郭永昌離開固始縣前三個月的工作情形。片中紀錄了一個官員的上下班情形:上班的八小時內,傾聽來自各方人民的聲音,包含:市井小民、農民工、外商、台商,並給予保證、回饋;下班後,夜夜笙歌,郭書記與投資者跳舞、唱歌、喝酒;同時也拍攝平常不可避免之會議、座談會。在片中,周浩呈現出一位官員的日常生活面貌,不偏不倚的將一位官員在職場上面臨的人情冷暖、關說、社交技巧用鏡頭巧妙傳達。周浩的作品一向沒有太重的批判色彩,精準傳達中國社會各種人民生活方式一直奉為圭臬。這部片也不例外。在片中雖然看見郭書記夜晚不為人民知的一面,卻也隱隱傳達出一種訊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離開辦公室的餐桌談判或許比正當程序更為重要,但也不禁讓人唏噓,原來許多政策都是在檯面下完成的!郭書記在固始縣人民心中的聲望與形象是正的、是好的,在官場、商場上也是受人信賴的,這些都可從不定期的會議、座談會窺知一二。而周浩也納入了兩段郭書記的自白,郭書記坦承,其實當官苦不堪言。但當影片接引尾聲時,周浩剪錄了一段錄音檔,揭示出郭書記收賄的事實!在最後的字卡,周浩向觀眾交代:郭書記因收賄被雙規、判刑,結局與劇情中傳達出來的意向相比,不勝唏噓!
二、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1. 周浩導演的位置?
       
在片中,周浩的身影與聲音都不曾出現,可知是站在內容以外的角度拍攝,只呈現影像,並透過剪接傳達導演想法,而非使用真實電影參與式的拍法。周浩曾經自我打趣地說,自己有「容易被忽略」的優點,在拍攝《中國市長》時,耿彥波就數度幾乎忘記周浩的存在,周浩似乎真的能夠扮演「牆上的蒼蠅」,也因此收錄到了許多珍貴鏡頭、影像與聲音。而與周浩在《龍哥》的高參與度相比,《書記》中兩段郭書記的自白或許是周浩提問,但未收錄自己的聲音,而除了這兩段自白較有可能有周浩的參與外,其他就不甚明顯了。
2. 個案/結構
      
或許在此片中,我們只看得見固始縣的官場現形記,但其實稍微瞭解一下中國的中央與地方行政,即可推知這樣的模式大概不會只在河南省發生。中國長期由中國共產黨統治,成為政府官員,基本上就是黨員,而黨有黨的依歸、黨的利益、黨的價值觀與態度,只要是黨的人,命就是黨的。即使在片中凸顯出郭書記的多項施政事蹟,都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政治環境。而片中傳達出的政治期待,是期待一種由上而下的統治方式,期待著關心人民的「父母官」、仁慈的「土皇帝」來管理固始縣,而未看見由下而上的群眾力量與強烈表態。而如今我們也只能知道,當年的政治環境是如此,是否到了現在還是,便未可知。
3. 倫理道德層次
     
在《龍哥》這部片的課堂討論中,我們有討論到,周浩如果將這部片公諸於世,此片是否恰巧成為了吸毒、販毒的最有利影像證據與自白?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紀錄片中「紀錄真實」之真諦,其實偶爾也會碰觸到倫理問題。在《書記》中亦同,片中出現很多平常不為人知的地方,甚至若進行詳細的批判式討論,在現今社會氛圍中,只有等著下台的份。尤其是接近尾聲的,黑屏影像與聲音,其實是周浩偷偷開著錄音機偷錄下來,而蒐集到的收賄證據。雖然周浩也說,那段是在郭書記入獄後才放入。
     
周浩處理此片,不採取批判角度,而是如實紀錄一位政府官員的上下班生活。選材方面,不會特別側重好的或是壞的事蹟,而是挑選重要的事件呈現,讓觀眾自己去評斷。但其實看完了周浩的片子後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評斷一個人的好壞並不是重點,我們能不能更了解才是重點。
4. 心得總結
    
截至目前為止觀賞了周浩導演兩部片。包含賈樟柯、黃文海兩位導演,自己總共觀賞過三位中國導演紀錄片,再總結這學期觀賞過的紀錄片,其實對自己本身的衝擊已經不小。一來是驚嘆紀錄片內容多、廣、深,二來是紀錄片製作團隊之中對於「人」的深刻省思,無論是拍攝者、被拍攝者或是剪接者。每一個動作與細微的心思都影響了紀錄片的呈現。拍攝紀錄片好比做一種質性研究,只是用的工具是攝影機、錄影機、錄音機等,共同點都是尋求對真實、真理的探求與想法的表達。在《書記》中,我獲得的收穫,不只是知道一位縣委書記平常做的事,進而猜想台灣政府官員的行事態度;而是更深刻體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猶如郭書記所言:「苦不堪言!」是否他其實已經預料到自己有被雙規、判刑的一天?當初答應周浩拍攝並成為主角,是否下定決心為自己留下生命紀錄?這些耐人尋味的申論題,現在只存在於郭書記與周浩導演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