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紀事》觀後心得
電傳所鄒豐楠
法律所游未希
《夏日紀事》是1960年由法國導演讓▪魯什和愛德加•莫蘭合導的一部影片,正如電影開頭介紹的一樣,這部電影沒有劇本沒有演員,不過同樣是由男人女人演出來的,給我們展示的是一瞬間的事情,這是一次新的體驗:真實電影。
影片一開始,讓▪魯什和愛德加•莫蘭淺談影片的意圖,想看看普通人能否在攝影機面前,自然地談心中所想。因此,《夏日紀事》由一句“你快樂嗎”的提問貫穿整部影片,面對這樣的問題路人表現出了形形色色的態度,這些受訪者中有小孩子,有中年人,有老人,他們或訝異,或躲避,或不理睬,或興奮或侃侃而談他們的現狀和對生活的理解。在塞琳娜的街頭采訪中,很多次被路人拒絕,作爲單個采訪文本來看,這是失敗的,可對于一次完整的采訪過程來說,是真實的象征。
影片從簡短的街頭訪問,逐漸轉移到室內進行深入訪談。一對年輕的夫妻,面對塞琳娜的突然來訪他們很熱情面對“你幸福嗎”這個話題開始講述自己的心裏話,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雖然過著平凡又並不富裕的生活,但是兩個人彼此陪伴,對于他們而言沒有比這再大的幸福。最後男主人用一首輕松的曲子結束采訪,他們的生活也許和許多法國普通的老百姓一樣,平淡卻溫馨。
導演跟蹤拍攝了一位年輕工人的一天,早上到工廠,機械地做完一天的工作,下班後輕松地練拳看書,享受屬于自己甯靜愉快的時光。
來自非洲的黑人群體代表。雖然膚色與法國人格格不入,生活艱難地位低下,但他感恩來法國的時光,想要努力融入當地的生活。
一對生活富裕的夫妻面對“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時,表示生活和愛情中也伴隨著壓力和忍耐,代表了法國許多中産階級家庭的生活狀態。
一個生活在法國的意大利女人,雖然很努力想要融入法國的生活,可一直思鄉心切加上工作愛情的不順利,讓她面對訪問時哽咽得語塞。在訪問她一個月後,導演對她進行了回訪,那時的她有了很大改變,對鏡頭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
一個20歲的學生,他講述了自己對政治和考試的厭惡以及對母親的不滿,透過鏡頭傳達出他的壓抑和痛苦,以及他對塞琳娜的告白,此時塞琳娜坐在他的身旁,身份由采訪者轉換爲受訪者。塞琳娜的故事是《夏日紀事》的高潮部分,塞琳娜是猶太人,于德軍佔領法國時被抓進集中營,左臂還刻著在集中營時留下的數字符號,在影片的後半段中塞琳娜走在巴黎街頭,嘴裏念著想對自己說的話,哼著歌,回想著過去的種種,在鏡頭中由近及遠,仿佛她的內心世界真正打開了,不再是最初面對鏡頭時那個不自信羞澀的自己。
《夏日紀事》中呈現給觀衆許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的言語、動作、表情和環境來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展現出獨特的自己。影片還通過對受訪者的采訪過程、回訪以及最後請他們來一起觀看放映,對受訪者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他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
影片談論的不僅是例如“你幸福嗎?”這樣的一種主題,更重要的談論是不同人的人生經驗和困境,電影采訪對象具多樣性,有猶太人,法國夫妻,意大利女人,二十歲的年輕學生,黑人……透過多樣的視角真實反映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衆生相。
上世紀五十年代,電影攝影及錄音技術突飛猛進,器材的重量、所需的電力及光源比以前大爲降低,輕便同步錄音攝影器材投入使用,《夏日紀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參與式拍法,導演不再躲在攝影機後面,而是積極參與被拍攝者當下的生活,導演和參與者大量的出現在影片中,促使被拍攝者在攝影機前面說出平時不敢輕易說出的話,做出不輕易做的事。這也是符合社會學中對于苦難和幸福的解釋,彼此互相的理解和同情,才是對前者更好地诠釋。導演還和受訪者們一起探討影片拍攝本身,電影的創作,拍攝的過程,播放的效果,觀衆更容易忽略導演的主觀意向,感受更爲真實的紀錄片。最後,兩位導演將影片的主要受訪者召集到放映室觀看初剪影片,並對此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也被錄制下來放到影片中,魯什和莫蘭彼此探討制片經驗的場面也構成了影片的一部分。
電影具體談了什麽樣的苦難和幸福,女人們的憂郁,男人們的困惑。影片還關注了種族歧視的問題,人生選擇的困惑,獨在異鄉的悲涼,對愛情的不解,這些問題時至今日,仍舊難以解決,社會的發展,不過改善了外在的貧困,人生困境和幸福的解答,或許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言,幸福不過是一層迷霧,當你走近,它就消失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